第八百八十四章 荀子入秦(2 / 2)

诸天从心录 知余乐 6364 字 2023-06-01

“好处,当然有。”牧尘看了一眼嬴政接着说道:“诸国统一,天下合该休养生息,除了外御北方那些蛮夷之外,内部征战甚少,军功封爵体系的用处必然会大大降低。

所以我们必须要开辟新的上升体系,让百姓有从普通人升为贵族的通道,这个通道自然不能只是军伍之中,文官体系也应该如此。

到时候教导百姓读书识字的事自然要交给儒家,不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以后应该加一个忠字,忠于天子,忠于国家,忠于百姓。提倡百姓行事要温良恭俭让,荀兄觉得如何?”

荀子一愣,这话说的这不是直接把儒家当成主流学说了吗?这当然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说真的哪怕如今儒家被当做当世显学,但是也只不过是门人弟子不少而已,要是真说起儒家的影响力来……

说真的,儒家要是在上层真的有影响力,现在儒家唯一的大宗师,名义上的杠把子——荀子就应该在哪个大国之中当相邦呢,怎么可能会“年纪轻轻”“正值壮年”就隐居修书?

当世三大显学之中,墨家能够强大靠的除了机关术之外,就是侠义二字,那个少年没有一个英雄梦?这个时代,最爱打“抱不平”的墨侠就是“英雄”的代名词。

墨侠有些墨家做底气,行为自有自己的道理,杀了各国的贵族有理的也就罢了,没理的也就是一句我认错了,这种比起道家还逍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才是最令人向往的,“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而道家能够成为显学自然是因为道家的地位高,诸子百家之中,道家是第一个完善自己学说的,儒家创始者孔子还受到过道家创始者老子的点拨,而且道家不问世事,还代代都有大宗师强者坐镇,最繁盛的时候甚至有两位大宗师坐镇,天人两宗就是那两位大宗师意见不和分出来的。

而儒家能够成为显学,靠的不是别的,而是四个字“有教无类”。这个时代,百姓很少有人能够吃得饱的,连吃喝都成问题,谁还会在意什么“仁义礼智信”,在意什么诸子百家?

能够在意这些的大多都是贵族,士人子弟,而百姓们推崇儒家唯一的原因就是“有教无类”,儒家创始人坚持有教无类,凡是求学者交够了“学费”都可以来学习。

普通人想要往上爬除了去参军之外,最重要的就是被人推举为“士人”,从士人到公卿,大夫等,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识字”。

连字都不认识,哪怕是本国的相邦亲自举荐,那也是没有用的,谁会给一个连字都不认识人贵族身份?

而儒家就是最好的教学场地,穷人还好,有钱的商人们才是最喜欢把子嗣后人送入儒家的,吕不韦本来就是一个商人,如今成为九州最强国秦国的相邦,足以为天下商人树立一个榜样。

儒家能够这么快就在东海之畔桑海城里建立起小圣贤庄这种庞大的建筑群,能够天天点外卖来供给小圣贤庄中读书人们的餐饮,其花销自然是来自于众多富商们的资助。

这也是为什么牧尘要请荀子,或者说请儒家来做以后的普及教育工作,因为儒家交的学生多,见过各种情况,有经验,而且他们也是最合适的。

不过荀子虽然知道这是好事,但是荀子却不敢信,反而看向了秦王嬴政,牧尘又不是秦王,怎么能够代替秦王做决定呢?

嬴政看了一眼牧尘,又看着荀子,开口说道:“若是寡人有一天能够一统七国,必然要书同文,车同轨。到时候普及文字,教书育人的工作自然要交给别人来做,儒家目前是寡人觉得最合适的选择。”

嬴政这话没说死,他之前一直都在王翦和吕不韦的教导中成长,了解的也大多都是兵家军伍之事和识人选才之能,儒家的学说他知道但是理解不深。

如今一听这个讲解,嬴政突然喜欢了,毕竟士人都学会了“仁义礼智信忠”,人人都“温良恭俭让”,他的位置不就稳定了?

一个仁义,讲礼,忠心的人,一个温和,善良,恭谨,俭朴,谦让的人怎么会想要战争呢?这可是一个好学说,他回去得研究研究。

好吧,如今的小秦王嬴政并不在意儒家学说和法家学说谁更厉害,他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在那位吕不韦的身上。

吕不韦作为杂家宗师,成了秦国相邦多年,如今更是大权在握,秦国上下却仍然是以法家治国,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什么?

这说明吕不韦也不是万能的,而若是他能够改变法家治国的现状,他是不是会比吕不韦强?

虽然这种想法占据的比例并不多,但是仅如今这位十五岁的秦王,心里还是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这种想法的影响,或许可以称之为“叛逆期”?

不过,嬴政这话已经算是答复了,荀子也很满意,若是嬴政真的一口答应下来,那他就真的准备走了。

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个什么模样,就连牧尘也说不好未来的方向,所以具体的计划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去商议,现在定下来,也只能获得两个字的评价“莽撞”。

“既然如此,那臣荀况拜见王上。”荀子对着嬴政躬身拜倒在地,嬴政惊喜连连,却瞥到了牧尘的眼色,赶紧走下软塌扶起了荀子。

“荀卿乃是一代大宗师,又是长者,寡人特许你不必下拜,躬身行礼就是。”嬴政扶起荀子说道。

荀子一愣:“礼不可……”牧尘轻笑道:“周礼那是周的事,周天子都不知亡了多久了,如今荀兄在秦国自然要学秦礼,说起来,在荀兄主编新法之前,不如先考察一下秦国风俗,写一本合适的《秦礼》如何?”

“《秦礼》???!!!”荀子的眼睛突然有点放光,《礼》是儒家至高经典之一,取材于古老的《周礼》,若是他能够写一本《秦礼》出来,他对儒家的影响一定会增强,到时候……他突破至天人境界也并非不可能。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