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1章 封公建国(2 / 2)

血之孙吴 布鲁斯老爷 5003 字 9个月前

所谓重号将军,便是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征、四镇、四安、四平,一共二十四个将军位。

在秦代以前,武职将军名号只有大将军、前将军、后将军、左将军、右将军、偏将军、裨将军。

汉文帝时,始有车骑将军、卫将军,汉武帝为霍去病专设一重号将军——骠骑将军,位次大将军。

自武帝征匈奴始,之后将军名号日益繁多,如骁骑、楼船、材官、伏波、贰师、度辽、龙骧等,或以所领部队(如骁骑、材官,或因奉行的任务(如李广利攻贰师城,甚至或因童谣(如龙骧,随立名目。

而绝大多数则取威武之名,如寇军、扬威之类。

南北朝时,将军名号更加泛滥,名目繁多,南朝梁共有三百六十一(包知加封境外人士的一百二十五号。

这期间将军称号也被划分成二类,即重号将军和杂号将军。

重号将军职位高,轻易不封;杂号将军职位较低。

两汉重号只有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三国开始增多大将军、骠骑、车骑、卫、四征将军、四镇将军,皆为重号将军。

但亦有例外,如南朝宋四镇亦在杂号之列,杂号加大者亦为重号将军。

在大汉鼎盛时期,重号将军一般并不常设,只有在战时皇帝委任将领出征前才会加以重号将军位。

不过到了乱世,战事繁多,将领也多,因此重号将军也就和官职一样成了常设封号!

至于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指诸侯获封赐的封建等级,因此爵位本来是与封建制度密切相关的。

爵是古代君主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在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各诸侯国内,又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

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普遍废除了卿大夫的采邑制度而实行郡县制,出现了有别于之前卿大夫的封爵,如通侯、君等。

这些新设的封爵有大小不等的食邑,但不能世袭。

秦朝,继续使用自商鞅变法后定下的自公士至彻侯二十等爵,专门用以赏功。

彻侯食县,其他诸爵得食俸禄如官吏。

公士,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一级,即最低一级。有此爵之民,仍须服役,仅身份略优于无爵之人。

上造,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二级,只高于公士。

簪袅,秦、汉二十等爵的第三级,高于上造,仍须服役。

不更,秦、汉二十等爵的第四级,不更者,即可免充更卒(轮流服役的兵卒之意,其他之役,仍须照服。

往后十六级则为大夫、官大夫、公大夫、公乘、五大夫、左庶长、右庶长、左更、中更、右更、少上造、大上造(大良造、驷车庶长、大庶长、关内侯、彻侯!

其中的关内侯,乃是秦、汉二十等级之第十九级,位于彻(列)侯之次。

有其号,无国邑。

一般是对立有军功之将的奖励,封有食邑多少户,有按规定户数征收租税之权,可世袭。

南北朝时沿用,仅成为爵位的一种品级。

彻侯,秦、汉二十等爵的最高级。

汉武帝时,以避帝名讳(武帝名彻,改名通侯,亦称列侯。

汉初列侯封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封邑一般为县,东汉初有封四县者,小者为乡或亭。

汉初户口稀少,历年既久,人口增加,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的封地,户数最多者达四万户。

列侯得征收封地租税,地方行政由中央政府所派官吏治理,列侯不得预闻。

后又有仅赐名号不给封邑者,加霍去病封冠军侯,另行指定地方为封邑。

列侯多居京师,与所封之地关系淡薄,奉命“就国”(回到封邑居住者,反似贬逐。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