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艰难的事业(2 / 2)

只听说著名书画就有《五牛图》、《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宋人摹本、《秋江独钓图》、李白《上阳台帖》等等,还有本朝仇英的《汉宫春晓图》。”

这些珍品的名字,就算林泰来这种书画艺术门外汉,对艺术的兴趣都再次提升到了最高点。

随即他冷哼道:“说起来,嘉兴官员多与清流势力同流合污。例如刑部尚书陆光祖、大理寺卿孙鑨、吏部文选司郎中陈有年等等。

以后看在他们都是同乡的面子上,一个人头换项家一两幅画,不过分吧?”

王十五只当夫君是肆无忌惮的开玩笑,配合着轻笑了几声,又道:

“那北方真定府也有个梁家,据说收藏不亚于项家,号称南项北梁。

听说梁家收藏的名画有《千里江山图》、《簪花仕女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等等很多。”

以前不大关注书画收藏行情的林泰来真心大吃一惊,这年头名画在民间收藏的这么集中的吗?

就这南项北梁两家,能把上中学历史课本的著名古画快收藏齐了?

记得在历史上的你大清时代,这些画基本都被搜刮进大内,遭到十全老头蹂躏相比之下,大明皇帝的艺术细胞确实差点意思。

现在自己手里只有一个《富春山居图》,任重道远啊。

想到这里,林大官人振了振袖子,再次冷哼道:“那梁家是真定府的?也是巧了,真定府也是一窝清流啊。

曾经打伤我的赵南星,好像就是真定府的,还有那个想抓我的许收钱,也是真定府的。

虽然是不同县的,但不知他们与梁家之间有没有关系。”

王十五:“.”

刚才她只是说闲话,真不是想要煽风点火啊!

这时候又听到夫君长叹一声,“我若早出道十年,《清明上河图》早到我手里了!”

当初《清明上河图》在严嵩手里,严嵩被抄家后进了内府,然后落到了大太监冯保手里。

五六年前,冯保又被抄家,《清明上河图》重新进了内府。

林大官人便想着,如果早穿越十年,没准就能借着抄冯保家机会,把《清明上河图》私吞了。

反正看起来大明皇帝对待这些名画,不是很在意的样子。

一大早就接受了一番艺术熏陶的林大官人,终于平静了心态,去了外书房接客。

横塘学院常务副院长、说书人公所总管、林府非正式外管事、自称林氏集团智囊高长江,被抓来充当临时接待员。

他指挥家丁抬着一大箱名帖过来,然后铺陈在桌案上,又问道:“坐馆要先见谁?”

对于上位者来说,接客的先后次序也是很有讲究的,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林泰来想也不想的吩咐道:“徐贞明来了没有?让他第一个进来!”

徐贞明就是在北方推广水稻失败的那位官员,同时也是个水利专家。

去年他心灰意懒辞官后,在驿站遇到林泰来,便被挖到江南勘察水利。

前个月,又为了让徐贞明出任松江府知府,林大官人还和吏部尚书掰了掰腕子。

进了书房后,徐贞明神色有点激动,“在下前阵子接到了朝廷敕命,出任松江府知府。

然后就想着,等在苏州见过林学士后,再去走马上任。”

林泰来淡淡的说:“当个知府是小事,吴淞江水利才是大事。”

徐贞明也不废话,直接开始禀报自己近半年的勘察结果:“吴淞江下游故道虽然淤塞多年,但仍然可以疏浚。技术上难度不大,总施工长度大约八十里”

“但是,难度在哪里?”林泰来主动问道。

徐贞明已经研究的很详细了,不假思索的答道:“第一,开挖、疏浚河道,再加上修筑堤坝,目前折算费银约莫三十万两。”

听到这个数字,林大官人顿时就感觉肝疼。

从目前迹象看,让朝廷拨款希望不大,也没有先例,全靠自己筹集。

三十万两对这个时代的民间来说,真是一笔巨款了。

虽然说,林大官人着眼于海贸,只要把海贸做起来肯定是能赚钱的;但在目前这个阶段,大家所能看到的只是疏浚河道而已。

为了疏浚河道投入三十万两白银,似乎完全没有性价比可言,有这种魄力的人凤毛麟角。

三十万两还好只是折算数字,如果靠官府征发百姓服役,应该能抵消一部分。

徐贞明又继续说:“第二,吴淞江下游故道因为已经废弃二十年,都已经被占并垦为田地了。”

一亩等于六十平方丈,河道按十丈宽的话,六丈河道的面积就是一亩。

八十里河道长度相当于一万两千丈,折算下来八十里河道的面积约等于两千亩地。

而且这八十里下游都在松江府,地价不便宜,两千亩地就算平价购买,理论上也得几万两。

再说地主还不一定愿意卖,碰上了钉子户都是麻烦事。

想到这里,林泰来问道:“河道水面本该属于官府吧?

当初吴淞江下游废弃后,原有河道被私人擅自占有?类似于隐匿田地,时间长了,民不举官不究?”

对地方事务很明白的徐贞明答道:“应该是如此,河道被废弃后,两边地主就逐渐把田地扩张到原有河道所在处,在地方没人管这种无声无息侵吞公地的事。”

林大官人叹口气:“看来这是唯一好消息了。

至少在理论上,官府可以收回这部分田地。考验你上任后执行力的时候到了!”

从和徐贞明的谈话里,林大官人再次感到了疏通吴淞江下游工程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比把那些名画搜罗到自己手里的臆想还难。

而且这还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今年都未必能把基础的疏浚工程完工。

至于修建完海港河港,开始搞海贸最早也是后年的事情了。

这是一个从启动到见利,时间跨度长达两年的工程,难度不低而且还充满着政策风险。

难怪在历史上,江南地区就没人想过干这件事。

一直到二百五十年后的一鸦,大黄浦河那个吴淞口才被洋人的坚船利炮打破了。

无人能理解的林泰来只能勉励自己,开弓没有回头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一步一步来。

不做点新蛋糕,又怎么突破现有利益格局,在自己身边整合出一个新的利益集团?

一个没有强大利益集团支持的政客,那就是无根浮萍,说垮也就彻底垮了。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