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章 不对等交易(2 / 2)

就像前世远东帝国成为世界工厂,那也是装十几年孙子换来的,那么大一个国家,而且是拥核的大国,把自己伪装的人畜无害,忍气吞声,这个功夫一般国家根本就玩不转,要是北方邻国,早就破防了。

这么一比较下来,东非的行为根本就不算什么,要是这个时候的日本能遇到这种好事,恐怕认贼作父的事都干的出来。

当然,这次在弗朗茨手里没有讨到便宜,也从侧面说明,东非之前从奥匈帝国学到或者是获得的太多。

现在再要,那就是奥匈帝国的看家本事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这种事,正常国家肯定都不会干,所以恩斯特能从奥匈帝国手里掏出一点东西就很满足了。

实际上弗朗茨也相当头疼,恩斯特这个“要饭”的还挑上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东非作为国家,发展上的迅速,很多低端产业都已经看不上了,或者说已经拥有了,所以想着向中高端更进一步。

而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本原因,那还是因为东非根本不是小国,随便给点钱和援助就能打发了。

东非要是算上黑人,人口直接超过五千万,直接比奥匈帝国人口还多,这种情况下,奥匈帝国根本就带不动。

所以两国只能从军事政治角度上采取更加紧密的合作,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海军方面,非洲虽然距离欧洲不算远,也隔着地中海。

而且东非陆军人数和奥匈帝国差不多,可东非的地盘却是奥匈帝国的数倍之多,摊子大了就容易顾头不顾腚,这也是东非在外交政策上采取“北防南攻”的原因。

南方的国家,也就是英国和葡萄牙殖民地对东非敌意大,而北方国家威胁就小很多,所以东非采取缓和态势,而且扶持和东非关系友好的比利时和锡格马林根作为屏障。

国土大了也就需要更多的军队来防守,而东非又养不起太多的军队,所以维持在二三十万是一个合理区间,像美国干脆连军队都省了。

三十多万欧洲水平的正规军队,其开销不是一个小数目,也就德国等财大气粗的国家才配置的起。

所以东非的军队开销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准,而奥匈帝国军队刚好也是维持在三十多万上下,就这已经让奥匈帝国感到一定压力。

而且奥匈帝国比东非的国防压力还要大,德法俄三国哪个都不是好惹的主,也就是和德俄两国现在是结盟状态,要不然三十万军队根本就不够用。

一个俄国就有百万常规部队,虽然水平达不到其他国家标准,但是对付奥匈帝国就绰绰有余了,这是恩斯特的想法,毕竟在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之后,沙俄已经在工业领域和奥匈帝国十分接近,当然,奥匈帝国想做到御敌于国门之外还是可以的,欧洲各国之间维持着脆弱的军事制衡。

在19世纪,有一点比后世强,那就是只要国家有自主权,努力发展工业,那就有追赶的可能性,没有自主权那就只能充当殖民地,而努力发展工业,在这个时代只要勇于付出,那就容易出成果,因为技术壁垒并没有后世严格。

就拿各个国家的装备水平来说,列强之间几乎不存在代差,武器仿制也很容易,尤其是陆军装备,真正有壁垒的还是海军这种高科技军种,这也是英国能维持海军领先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