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2 / 2)

只不过德国对喀麦隆的开发进度过于缓慢,就比如交通问题,无法有效连接东非和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所以德国想要开发喀麦隆和东非以及锡格马林根的合作必不可少,能够极大加速这一进程,相对于两国,德国在非洲的主体人口太少。

而作为代价,东非主要放开部分德国工业品进入东非,以及向德国出口部分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尤其是有色金属以及稀有金属。

再者三国对非洲的定位完全不同,东非是把非洲土地作为国土看待,而锡格马林根王室领地不遑多让,毕竟利奥波德没了西班牙王位继承,能在非洲获得一片基业也算不错,而德国对喀麦隆的定位就是殖民地,开发大于掠夺,只不过现在掠夺条件还不成熟,所以收益不及投入。

当然,如果能引入德意志人,那肯定最好,问题是这些年随着经济发展,德国已经结束了人口大规模外迁的历史,毕竟锡格马林根在德国都招不到人。

黑森省和省会基桑市(基桑加尼)虽然处在刚果盆地,但属于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东部山地和南部高原区域实际上非常宜居,如果不宜居的话,前世基桑加尼也不可能短暂成为过刚果金的首都,成为人口接近七十万的大城市。

东非重点要获取的是化工领域上的技术支持,因为当前德国在化学领域独步天下,在德国土地没有大规模变化的情况下,德国农业飞速发展,甚至产量和沙俄相当,化学工业功不可没,而这是东非最欠缺的。

黑人用来挖挖矿,搞搞种植园自然没有大问题,但是想要进一步开发非洲光靠黑人肯定是不现实的,再教育成本显然不及华人移民来的方便。

明眼人都知道如果能打通三国之间的联络通道,对于德国开发喀麦隆有着巨大的好处,毕竟德国的出海口主要在大西洋,而喀麦隆在南大西洋海域,是德国能最快达到东非的区域,唯一可惜的一点在于东非的经济主体在中东部地区。

前世比利时人将这里作为扎伊尔殖民地首府,就是从兵站发展起来,从金沙萨可以直接逆流而上。

不过即便是这样,东非在喀麦隆周边的实力也不是德国能相比的,东非的北方铁路直达西部城市班吉距离喀麦隆沿海只有一千多公里距离。

实际上除开班吉这个东阿赞德省省会外,东非还控制着沙里河(注入乍得湖的主要河流)以及阿达马瓦山东部(沙里河和乌班吉河支流的分水岭)部分区域,所以在地理上东非其实已经和德国接壤。

1891年12月13日,东非正式和德国签署了《黑(东)德经济合作开发协议》,在经济领域进行有限度的合作。

这样一来,喀麦隆自然就处在不上不下的水平,和其他国家的西非殖民地没有太大区别。

其次德国在钢铁和铁路等工业领域也有自己的技术优势,而东非在传统工业领域还有很多工厂沿用着德国七十年代的技术。

在基桑加尼往西直到金沙萨之间几乎没有多少人口存在,而金沙萨成为东非城市的原因在于其地理位置重要,是刚果河上重要的交通枢纽。

当然,对于德国而言,尤其是威廉二世和卡普利维新一届政府而言,喀麦隆的地位非常突出。

而之所以是有限度的合作,主要原因在于两国的分歧也不小,首先是东非在政治领域比较保守,其次是东非和德国在部分领域存在竞争关系,尤其是农产品领域,要知道容克贵族是德国最主要的政治力量,他们反对东非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无限制进入德国市场,就和他们反对沙俄同德国的合作一样。

不过两国合作还是取得了巨大成绩,毕竟东非的可选项比较多,在粮食领域东非确实和容克贵族群体冲突,但是东非同样是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生产国,橡胶,棉花,咖啡,茶叶等等(亚)热带经济作物是德国的短板。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