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1868年发展情况(2 / 2)

玉米,小米和高粱,相对水稻和小麦来说容易打理,尤其是高粱,在东非就是依靠广种薄收的方式,往地里一撒就差不多了。

以上是东非的主要粮食作物,其中水稻,小麦和小米是东非人的主要口粮,而玉米和高粱主要用作土著和牲口,除了这些作物外,剩下的土地就是种植经济作物的了。

剑麻依旧是东非第一大经济作物,第二是大豆,第三是咖啡,除此之外还有成规模的花生,芝麻,橡胶,丁香,棉花,茶叶等作物。

剑麻的地位正在被大豆赶超,因为大豆作为固氮植物,是用于轮种的作物,会和小麦等混种。

咖啡虽然种植面积不小,收获还遥遥无期。

有意思的是许多经济作物主要集中分布在大湖区域,就比如橡胶,目前就分布在大湖沿岸和大湖流域的河流附近。

坦桑尼亚作为热带地区适合橡胶种植,但前提是保证水源供应,而东非实际并不缺水,只不过相较于热带雨林地区水量少。

前世非洲是仅次于东南亚的橡胶产地,而坦桑尼亚橡胶种植规模在非洲前十。

但是因为坦桑尼亚政府对橡胶种植的不重视,种植技术更新缓慢,当地人也不热衷于打理这种负责的作物,导致东非橡胶生产成本远高于东南亚等地区,甚至需要从东南亚进口,而坦桑尼亚其实是完全可以达到橡胶种植自给自足的。(来源于东非通用轮胎的在1978到1991年数据报告,该公司在坦桑尼亚当地有直属的橡胶园)

所以制约东非农业的主要因素还是降水在时空上的不均匀分布,就像东非小麦种植区,水源主要用来保证小麦等粮食作物优先,而在更缺水的北方,小米和高粱等种植广泛。

许多经济作物生长期间要大量水源,而大湖区和东部沿海平原就是东非降水最充足的地方。

尤其是大湖区新占领土地,米通巴山脉,其西侧就是刚果盆地,降水更加充沛。

当然,一些经济作物并不需要太多水源,而适合旱地种植,比如棉花,芝麻等。

这么多土地的开发,少不了奴隶和先进铁器的广泛应用,虽然东非不能实现欧洲的机械化水平,但是相较于其他地区还是不错的。

从欧洲进口铁制农具,是东非殖民地的一大开销,这也导致东非几乎将所有可利用的资金优先放在铁器进口上,甚至为了保证农具优先普及,东非许多家庭连一口铁锅都没有,陶土炊具和烤炉等大行其道,餐具也大多是木制的。

而东非铁矿石开采的数量相当少,只是作为煤矿开采的附属产物,甚至东非连一座现代钢铁厂都没有,仅仅依靠桑给巴尔苏丹国在东部留下的传统窑炉和几个小铁器作坊(铁匠铺)。

东非当然不是不想建钢铁厂,问题是机器如何运进来,而且这个时代钢铁厂绝对属于王炸产业,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想要引入,价格非常高,最难受的是东非的交通条件还停留在人拉马拽的水平。

而东非煤铁资源都分布在内陆,这个时代,钢铁厂都是建在资源地区附近的,以资源为导向性,就比如鲁尔区就建立在煤矿上。

不像前世,21实际以市场为导向性,远东大国就将许多大型钢铁厂建设在沿海地区,煤铁资源依赖海运进口,同时方便产品通过海运销往全世界。

所以恩斯特到现在都没有建设过一个钢铁厂在东非,而东非依靠奴隶产的那点煤,也只是提供给几个用蒸汽作为动力的工厂,就这还有大量富余,至于工厂需要那点量,就是用手推车推都可以支撑东非工厂的运行了,何况世界上还有马车这种东西。

东非和同时代落后国家在工业上的唯一优势就是有几个运用蒸汽机生产的工厂都分布在沿海,这其中还包括姆万扎煤矿唯一的一台用于排水的蒸汽机。

除了几个初级农产品加工厂(剑麻,烟草,面粉等),东非其他都是稍微大一点的“工场”和作坊,纯依靠人力,比如姆万扎船厂用的船舶发动机是从德意志运过来的,而剩下的船体纯手工打造。

换句话说,东非手工业有多发达,完全看桑给巴尔苏丹国在东非沿海有多发达,很可惜桑给巴尔苏丹国的经济重心一直在桑给巴尔岛,而秉着做人留一线的恩斯特没有把桑给巴尔岛给抄了,毕竟要给桑给巴尔苏丹国留条活路(最主要的是桑给巴尔苏丹国和英国有联系,阿曼帝国时代英国人就扶持阿曼同葡萄牙等国家竞争)。

当然,东非还有一家军工厂,这算是东非最先进的产业了,但其也就停留在修理东非那些破损枪支和制作简易炸药生产子弹阶段。

相较于工业,东非的农业才是真的不错,在满足本土需求的同时还能对外出口。

但这是建立在东非地广人稀和奴隶制经济盛行的前提上的,而不是东非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多高,东非农业生产力在世界也就中等偏上水平,风车,先进农具,化肥和科学栽培的方式等综合应用,让东非在落后国家和地区里独占鳌头。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