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第 79 章 大夫死众,士死制,国君……(1 / 2)

大唐第一太子 时槐序 12013 字 2023-05-15

消息一出, 朝野俱惊。

李承乾直接懵了。

怎么回事他粮草还没准备好,第二类亩产神器刚抽奖抽出来,一切都才开始, 突厥就先打过来了

李承乾一颗心都提了起来,即便他年纪小, 还不是十分了解天下格局,却也明白突厥是大敌, 且是劲敌。

宫内宫外气氛犹自紧张。随处可见议论之声。

“突厥必然是知道圣人初登大宝,我唐皇权更迭, 认为此刻有机可趁,故而南下。”

“这里头指定少不了梁师都的怂恿。他梁师都就是根搅屎棍子,一味奉承谄媚突厥,俨然突厥的狗腿, 巴不得突厥入侵中原, 也不想想, 他在突厥人眼里算个屁”

梁师都乃隋末政权之一, 建国号梁,在与大唐的交战中屡战屡败,武德六年更是被打得落花流水, 若非突厥驰援, 这会儿还有没有他在都不一定。可即便依靠突厥得以苟延残喘, 也已是兵力益衰, 形势日危。

他知道李唐已经基本达成一统, 就算还有一些如他一般的势力, 也完全翻不出什么浪潮来。他不甘心,那么不甘心能怎么办唯有一个办法,那便是突厥铁骑纷沓而来, 攻破李唐,让中原再次大乱,他便可乱中求谋。

“他奶奶的熊”

暴怒汉子更是粗口不断,骂声不跌。

两仪殿中议了一天又一天。

李世民先是下令,由尉迟恭作为泾州道行军总管,抵达泾阳,防御突厥。尉迟恭也不负众望,在反攻战中取得小胜,击毙突厥千余骑兵,生擒阿史德乌没啜。

可捷报传来京师,众人眉宇只舒展那么一瞬又惆怅起来。因为他们皆知,此次围攻的是突厥先锋部队,其后还有突厥主力大军。

据前方奏报,突厥此次是有备而来,举精锐之兵入侵,足有二十万众。颉利可汗这般阵仗显然并不是以往那等小打小闹,他的目标是长安京师,且不达目的绝不会善罢甘休。

此等情形,尉迟恭就是再厉害,敌我力量悬殊,又如何挡得住

便连李泰李丽质都感觉出了这份不同寻常,往日一家人用食总是欢声笑语,这阵子全都静悄悄,很是秉承“食不言寝不语”的原则。

李承乾也收敛了自己的脾气,不再淘气,乖巧地不得了,一个劲给李世民夹菜。

多吃点,多吃点。阿耶最近好辛苦的。虽然他不是很喜欢阿耶总刺激他挤兑他看不惯他的“打击式教育”,但阿耶终归是他的阿耶啊。

平日里怼怼阿耶没什么,毕竟人与人相处并没有固定模式,父子间门也并非一定要是什么模样。这便是他们的“父慈子孝”又有何不可

然而现在情况不同。危急关头,他不能给阿耶添乱,让阿耶再增烦闷。若此刻他还不懂事,那就太不对了。身为人子,总归要学着体谅父母替父母分担。即便战事他帮不上忙,但生活上他可以啊。

譬如换着花样让尚食局把伙食搞好点,时不时给阿耶按按头,再就是管教好弟弟妹妹,尽量不让别的人别的事再叫阿耶烦心,为此他甚至把宫里庶出的兄弟姐妹们都总揽过来。有问题他来处理,有官司他来主持,反正不能让任何人闹到阿耶跟前去。

他的所作所为李世民桩桩件件看在眼里,十分欣慰,忍不住感叹这儿子虽然有时候气人了点,但到底没白养。

一顿饭还没吃完,便有前方军报传来。李世民接过瞧了一眼,瞬间门面色大变“传令房玄龄、杜如晦、孔颖达、于志宁、魏征、秦琼、程咬金入宫议事。”

李世民一口气把满臣文武都叫上,匆匆离去,甚至没来得及过多交待。李承乾立时察觉这封奏报必定与此前的军报都不同,内容更震撼,局势更严峻。

他心里有点慌,但还是按压了下来,等饭食吃完,就把李泰李丽质拉出去,哄着他们去午睡,回到东宫,自己却怎么都睡不着,只好把抱春遣出去盯着两仪殿的动静,转身铺了纸笔练字,可惜便是如此还是静不下来,总感觉一颗心是悬着的。

直到抱春回来,李承乾立时站起“阿耶议完事了”

“是,圣人已回立政殿,此刻与皇后在一起。”

李承乾撒腿就跑,来到立政殿,还未进门便听到长孙氏惊叹“二哥是说,突厥抵达渭水河畔,二十万雄兵列阵北岸,旌旗飘飘沿河绵延”

“是。”

李承乾浑身一震。渭水河畔,距离长安也不过数十里,这是打到家门口了啊。

“已有朝臣建议迁都。”

迁都迁都

李承乾瞳孔地震,忍不住冲进去“不能迁都”

李世民有些惊讶“你不是回去午睡了吗这会儿怎么来了”

“我睡不着。”李承乾拉住李世民的手,“阿耶,已经到这个地步了,非要迁都吗可是在这种时候迁都,哪里是迁都,分明是弃都啊。”

李世民顿住,看,就连一个六岁的孩子都知道,这不是迁都,是弃都。那些群臣会不知天下人会不知

他审视着眼前的小豆丁,小豆丁尚且年幼,却是太子,还是个素来聪慧,注定不平凡的太子。现今战事危急,他势必要出京,那么有些事他就不能撇开太子。即便他还小,可万一当真出现最坏的结果,那么危急时刻,太子必须学着撑起来。

李世民指了指自己身边,让李承乾坐下“你可知突厥此次兵力几何”

“我刚刚听到了,二十万。”

“是。二十万或许不一定完全正确,但至少十几万是有的,数目上不会差太多。”李世民又问,“你可知我方兵力几何”

李承乾摇头。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将京师全部兵力算上,再加上目前能调动且能在有限的时间门内赶来的人马,最多不过数万。”

李承乾睁大眼睛“也就是说突厥兵力数倍于我们,敌我悬殊”

“对。”

李承乾咬牙“我们打不赢,是吗”

“战事无绝对。”

话虽如此说,但李世民神色尤为严肃。李承乾瞬间门明白了他的意思。不是绝对打不赢,但希望渺茫,且十分渺茫。所谓“无绝对”期待地大约唯有“奇迹”。

虽然我方兵力强壮,可突厥亦非酒囊饭袋,全是精锐啊。

李承乾面色刹那发白。自他出生记事以来,大唐即便战事不断,但从不曾有过这样的威胁。不论别的地方如何战火喧嚣,他所居住的长安一直是安宁的、繁华的。

他活在温室之中,满目所见皆是和平。如今敌人突然打到家门口,他猛然被告知,他们对付不了,敌军的铁骑随时可能踏破京师,长驱直入。

李承乾未曾见过真实的战场,但他在梦中电视剧里见过许多国破家亡之景,那些被践踏的臣民,被折辱的皇族。

再有,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教过他史书。远的朝代先且不提,如今距离前朝灭亡不过数年。前朝末年,天下是何等情景,百姓过得是什么日子,而当年高高在上的皇室而今剩余几人,过得如何

电视剧里的一幕幕刺激着李承乾的神经,而先生们以往同他说过的前朝之事又一句句震荡着他的耳膜。每一个画面每一句言语都仿佛击打在他心间门的重锤。

李世民静静看着他,看着他从面色煞白到浑身发抖。长孙氏想伸手给予一个拥抱安抚,却被李世民按下。承乾的恐慌害怕,长孙氏感受得到,李世民如何感受不到。长孙氏心疼孩子,李世民又如何不心疼。

但承乾是太子啊,尤其还在这等国家危难之际。他得成长,他也必须成长。

李世民没有催促没有逼迫,耐心等着。等到李承乾自己回过神来,即便仍旧恐慌仍旧害怕却极力控制,一点点让自己的心绪平缓下来,说“我们打不赢便要弃都吗我们跑了,长安怎么办满城的百姓怎么办

“权掌天下的皇族跑了,守卫天下的将士护着皇族跑了。本该担起自身责任的人全都一逃了之。然后呢这是裸将突厥的二十万大军留给城内惶惶的百姓这些百姓要怎么办除了任人宰割,他们能怎么办

“还是说,我们要寄希望于突厥的善心与人性,寄希望于他们会善待我们的臣民我们自己都不为自己的臣民考虑,凭什么认为他们会为我们的臣民施之以仁。

“再有,逃了之后呢突厥一来,我们便闻风丧胆,连都城都不要,只求苟命,此等作为,国家威望何在,帝王声名何存我们的将士军心涣散,这般情景,他日我们要拿什么再来夺回今日丢失的城池,洗刷曾经蒙受的屈辱

“恐怕再难了。国家威望,帝王声名,将士军心,再加上万万百姓的民心,一旦失去,我大唐根基尽毁,往后要如何立国存世尚未可知,又何谈夺回城池,洗刷屈辱。所以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说,都不能弃都。”

李承乾双眼泛红,他缓缓跪下来,拉着李世民的手“父皇,唯有突厥退,而我们不能退。先生教过,大夫死众,士死制,国君死社稷1。宁可死战,绝不弃都。”

他唤的是父皇,而非阿耶,不是如之前一样带着小心思的回怼挤兑,而是认真严肃以一个儿臣的姿态来上表请柬,如此做也是为了更有力量地展示他的心意与恳求。

不得不说,他的言语,他的行为都让李世民内心震荡不已。这大约是他得知突厥进犯的消息以来,最让他高兴的事情。

他的承乾,原来已经有了一个国之储君的风范与模样。

“如果兵力不够,如果需要,我也可以去。我虽然年纪小,但我力气大,我会武艺会射箭,虽然比不得军中将士,但总比一般的普通百姓要强。”

李世民眼中透出点点笑意“不怕吗”

“我”李承乾深吸一口气,努力压住心底的恐惧,语气郑重而坚定,“不怕”

既然不能退,那便战。就算真死了,他这几年也活得足够潇洒恣意,勉强够本,不算亏。若无生死轮回,谁人最后不是一捧黄土若有生死轮回,很好,凭他的投胎技术,来生又是一条好汉

李世民哈哈大笑,伸手把李承乾举起来“好不愧是我李世民的儿子”

他将李承乾抛到空中又稳稳接住,待李承乾挣扎落地,又忍不住揉了揉他的头“你能说出这些话,阿耶很欣慰。可见先生们平日没有白教。陆德明孔颖达于志宁当赏。”

李承乾

你是怎么把功劳扯到先生身上的我能说出这些话,不说先生们无功,但最大的功劳难道不是我自己合着你亲儿子不赏就记着赏外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