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皇位更替的必然表现(2 / 2)

历代皇帝,都想长生不老,但他们的第一目的都是使自己能够不死,唯独刘欣例外。刘欣是皇帝中的另类,是一个深深陷入对董贤的爱中无法自拔的皇帝。刘欣想拥有长生不老的本领,不是为了他能长生不老,而是为了董贤。刘欣爱董贤爱得发疯,希望董贤能够长生不老。

可刘欣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似乎感觉到自己就要死了。他老爹刘骜想封男宠淳于长为大司马失败,刘欣就要完成他老爹的遗愿。此前,为了施行军事演习,刘欣封了两个大司马,分别是傅晏和丁明。董贤将祸根的帽子戴在傅晏头上,傅晏就被刘欣贬回封地。刘欣听说丁明对王嘉之死有意见,将丁明免职,贬回封地。

没有了傅昭仪,傅氏集团就算完了。王政君自恃身份,不跟刘欣争斗;王莽被定在封地,管不了长安的事。王氏集团没有强手与刘欣争锋,朝廷没有敢抬杠的家伙,刘欣开始做真正的皇帝了。刘欣终于能够堂堂正正地坐在帝王宝座上,他终于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惜,应了那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自此之后,刘欣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

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十二月六日,刘欣下诏,任命董贤为大司马,兼任司录。司录是长安的卫戍司令,即刘欣将长安的安全交给董贤。这一天,董贤才二十二岁。对比看来,王莽被封为大司马时已经三十八岁了。与王莽这位作伪高手相比,董贤这位大司马真的很年轻。如果董贤有石显万分之一的本事,也许王莽会死在他手里。可是,被刘欣如此看中的董贤,一无是处,可谓是天意。

此时的长安势力被三方占据。王、傅集团日渐削弱,董氏集团拔地而起。在长安闹市,无人不知董贤。董贤很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刘欣也年轻,不过他的路却不长。

在让董贤担任大司马的这一年内,刘欣也享受了一年多清清静静的二人世界。他们俩生活的太平静和幸福,上天忍不住不去破坏这份安稳。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二十六,在位仅六年的汉哀帝刘欣弃董贤而去,年仅二十五岁,葬于义陵,谥号为孝哀皇帝。

刘欣之死,让董贤听到了死神的脚步声。失去依仗的董贤不由得发自内心的恐惧。

这时候,长安就是王政君的舞台,她立刻跳出来,将皇帝的玉玺收藏了。玉玺,是皇帝的代表,见玉玺如见皇帝。掌握玉玺后,王政君在东厢召见董贤。王政君很优雅,不去找董贤,而是召见董贤。如果傅昭仪遇上此等掌权大事,一定会跳进朝堂,对群臣指手画脚。王政君在东厢安安静静地告诉董贤该干什么,而不是跳进朝堂,这就叫高雅。

皇帝死了,该怎么办?王政君问董贤。董贤傻了,他不知道怎么办。面对若无其事的王政君,董贤跪倒在地,脱去官帽,一个劲儿地磕头,哭得满脸都是鼻涕眼泪。董贤哭泣,不是为恋人刘欣的死亡,而是因为畏惧。王政君越是淡定从容,董贤越是害怕。

政治阅历丰富的王政君已经成精了。她问董贤该怎么办,只是探探董贤有多大的能耐。董贤表现得一无是处,王政君就给他出个点子,说新都侯王莽担任大司马期间,刘骜死了,丧事都是王莽办理的。

机会在大家面前,谁最厉害谁就是王。当年王莽担任大司马,将刘骜的丧事办得很好;现在董贤担任大司马,竟不知道怎么处理刘欣的丧事了。皇帝死了,王莽却不直接站出来,而是要人三请四请,这就是作伪。傅氏集团倒了,刘欣死了,董贤是个草包,长安就是王莽的了。

王政君召见王莽后,下了一道诏书,将调集军队的印信符节交给王莽,命令王莽处理朝臣奏疏。调集军队的大权交给王莽,奏疏也交给王莽,这就是让王莽行驶一切权力。王莽终于等到了手握大权的这一天。

世人憎恶董贤的无能,王莽更恨董贤的无情。王莽说,刘欣生病期间,身为男宠的董贤居然没喂过刘欣一口药。这一条罪状很荒诞,然而,只要想想王莽如何照顾生病的王凤,就会知道王莽想说什么。王莽想说,董贤不配得到刘欣的宠爱。换而言之,和董贤相比,王莽才是真正的演戏高手,做到了善始善终。

罢免董贤的男宠身份后,王莽命人阻止董贤进入司马门。身为大司马,不能进入司马门,就像明明是人,却不能说自己是人。王莽的意思很简单,董贤该交出大司马一职。王莽想当圣人,即使整人,也不会直接下令。跟王莽玩政治,需要意会,不能言传。董贤不懂王莽的意思,他又玩对付王政君的那一招,脱去官帽,光着双脚,在未央宫门前大哭大喊。

董贤此举,严重毁坏了王莽的声誉,王莽只能来明的。随后王政君下诏,罢免董贤大司马一职。当晚,董贤夫妇自杀。

董贤家人不敢声张,连夜草草将董贤夫妇葬了。第二天,王莽挖坟,开馆验尸。王莽确认死者确是董贤。

做任何事都要确保防患于未然,王莽坚信这一人生准则,所以就算董贤死了,他也要开棺验尸。

先皇逝去之后,他的宠臣绝对会遭遇一轮的大清洗,这是皇位更替的必然表现。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属于王莽的权倾朝野阶段,就此开启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