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请假条(4800)(2 / 2)

旧日音乐家 胆小橙 8678 字 2023-05-28

有很多人在门口暂停过一次,因为他们看到了导语,也有工作人员引导,两边提前备有浸在清洁液里面的湿巾架。

这部分因务工而来不及清理显眼污渍的人,大体做了一次清洁才入场。

他们手上握着曲目单和门票,有些拘谨地将门票呈递给检票员,又反复对照着席位上的号码与实际的区域位置入口,并用好奇和惊叹的目光一路打量着音乐厅的环境。

相比充斥着粉尘、机油、噪音或染料污渍的工厂,这里洁净的木头、石板、灯箱以及充满美感的陈列装饰,虽不至于说像来到了天国那么夸张,但总是在提醒着他们,世界上还是存在能让人感受到活着的地方的。

二楼廊道处,《事件报》一位留小胡子的记者,和旁边负责摄影的助理大眼瞪小眼。

这…不是我们想拍的东西啊…

不体面没错,但谈不上失礼吧?

咔嚓。咔嚓。

《霍夫曼留声机》的资深记者兼乐评人费列格,则若有所思地亲自按下了快门。

时间太紧张了,这第二波检票高峰很快结束。

基本上卡在了8点半的前两分钟,最后一批才入座。

这归功于一路大量的引导提示牌,让匆匆忙忙的人们不至于在偌大的音乐厅迷路。

今天的曲目单怎么这么长?…

几位绅士拿到手后发现,它排版精美、内容详实,足足可以展开四折八页。

上半场:

1.《蝙蝠》序曲:从热烈又欢腾的全乐队齐奏开始吧!接着是在轻柔音乐声中由双簧管吹出的活力主题,然后你将听到中间四段性格各异的片段——

第一段是华丽流畅的小快板,在弦乐(一堆提琴)的拨奏下,小提琴旋律悠扬动听,它的颤音伴随圆号转调,最后以短笛颤音衔接;

第二段是优雅的嘣擦擦三拍子圆舞曲,依旧是弦乐呈现,后来长笛也加入舞步;

第三段是慢一点的三拍子行板,这里弦乐是伴奏,而双簧管的主旋律略微有点哀婉忧愁,不过很快,它就变得轻盈而准备转调了;

第四段是很快的嘣嚓嘣嚓二四拍波尔卡,小提琴和长笛带队将欢快情绪发展至全乐团;

接下来你会听见它们

的重复,但值得注意的是,第二第三段全变成了明亮欢快的大调,这很有趣,这很激情,等最后序奏部分重新出现后,音乐将在白热化的高潮中结束。

2.《g小调第十五号交响曲》:本格主义大师塔拉卡尼前中期的小型交响乐,旋律动听,结构工整,形象鲜明,富有古典之美。

第一乐章,甚快板,注意木管组不安分的小调音响,然后我们听到了大提琴优美而感伤的主题,在颤弓加剧的乐队经过句后,迎来了副题圆号与双簧管的温馨对话…

(注意,乐章中间无须鼓掌)

第二乐章,较慢的行板……

(注意,乐章中间无须鼓掌)……

下半场:

3.《电闪雷鸣波尔卡》……4.《闲聊快速波尔卡》……5.《天鹅湖》……6.《野蜂飞舞》……7.《农民波尔卡》……8.《溜冰圆舞曲》……

今天的8首曲目,竟然每一首都附上了被范宁先生称之为导赏的提示语,和印象主义美展时一样!

很多人依旧没注意到一个细节:

这场音乐会的曲目单,在当时的购票现场就能提前拿得一份。这和以往是不同的,很多劳工是拿着提前领好的曲目单入场的。

这导致了一个现象:当下好奇又津津有味地阅读起来的,大部分反而不是劳工,而是刚刚在现场才拿到的绅士淑女和专业人士。

因为很多劳工之前就熟悉了,他们现在只是重新扫了几眼。

而且绅士淑女们又发现,除了每首作品的详细引导,曲目单后面还精心附上了一个交响乐团座位分布图示!

上面不仅框出了相对位置,把每个乐器名扔到了对应区域,而且名字下面还有乐器的外形轮廓缩略图,首席和指挥的位置也被标了出来。

确实挺一目了然,不过这种常识性问题,需要标得这么清楚么?

有很多乐评人或音乐专业的学生听众有些疑惑。

哗啦啦啦——

身边响起的掌声,让越来越多的人从阅读曲目单中抬起头来,加入鼓掌的队列。

他们看到了穿着西服与礼裙的乐手们开始进场。

这些乐手们年纪都不大,此刻动作和表情有些稍稍紧张。

但他们的气色非常地好,眼神也非常明亮有神。

一种在精神生活极度充实的环境中才能有的状态。

接着是穿一身黑色女式礼服的洛桑小姐在更热烈的掌声中登台。

看着少年少女们在指挥的带领下向听众行礼,在场有相当多的记者和乐评人,突然露出了一种长长的思索表情。

我又意识到了一个之前并未明确注意的问题。一位记者回想起这阵子的舆论,然后朝身边的朋友低声开口。

什么?身旁的绅士下意识问道。

台上这些稚气未脱但气质初显的小乐手们的出身,同样来自劳工、匠人、仆从、小贩或农民的家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