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3章延承(2 / 2)

诡三国 马月猴年 275 字 9天前

关键是这种霉菌是不可能杀除的,即便是建造出一个小规模的无菌空间,但是只要一开门窗……

华夏王朝试图杀了几千年,都没能杀干净,所以定期晒晒太阳,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

想要一劳永逸,表示什么怎么杀了那么多怎么还没干净的人,真心希望他也能一顿将一辈子的饭都吃了。

庞统向斐蓁解释,在长安三辅之中留下来的这些士族乡绅,豪强大户,其实大多数都是在西羌四十年当中『发家致富』的。像是范氏,陈氏,还有河东陇西的一些家伙,都是如此。

大汉原先打西羌,国家赔得底裤光,桓灵二帝沦落到要卖三公的程度,而对于西羌人来说,他们表示自己没得到任何的好处,对于大汉普通基层农夫来说,同样也是劳顿不堪,那么究竟那么多钱到了哪里去?

『天下之物,无一不可用,然其所用,未必得其正途也。』庞统说道,『钱财之所用,主公之法,如人之血脉也,骠骑钱通达之处,便是大汉血脉转运之所。如今关中三辅,经贸日益繁荣,然商税未见多增……呵呵,如此自然是血脉受阻,流转不畅了……』

荀攸也是点头说道:『韦氏已经招供,与范氏勾结……不仅是在骠骑之时,就连昔日西羌之事,亦是多有贪腐……虽说时过境迁,然罪岂可因时而免之?』

士族要捞钱,光士族一家子能捞多少?

还是需要通过各种白手套黑手套灰手套绿手套来做事情的……

韦端的手套系列之中,范氏无疑是大头。之前不显山不露水也很正常,谁见过在某个官宦倒台之前,自家手套先团灭的?也没有那个官吏倒霉了,那官吏的车夫还能继续逍遥的……

现在韦氏不保,当然也不可能让这些手套继续风光下去。

对于官商勾结的群体来说,什么样子的政治环境才是他们所喜欢的?

当然是喜欢一个监管不严、法律不完善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他们才可能更容易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更多的利益。

但是又不能是极度混沌,毫无秩序的环境。

因为在那样的环境当中连他们自身都无法保全,就谈不上什么利益不利益了。

那么怎么样才能让监管明面上有,但是实际上不那么严,法律也是不那么完善呢?

当然就是勾结更多的官。

在大汉关中三辅这样的地方,又有什么地方官会比韦端韦氏这样的名门望族更适合做为保护伞的?

韦氏这样的,在袁氏那边还只能算小巫。

毕竟袁氏是四世三公,职业当官。

像是什么祖孙三代税收小吏,钱庄管事什么的,和袁氏相比简直都是弱爆了。

在斐潜入主关中的时候,这些官商勾结的士族和商贾自然是欢迎的……

箪壶王师啊!

毕竟当年西凉军在关中三辅的时候,那真是是个仓廪商铺就撬开来,搜刮其间,对于庄园主也是砸起乌龟壳来毫不含糊,对于整个的经济环境破坏极大,相当于就是强力消炎药了,不管是好坏细胞一律乱杀。

而能在这样的严酷环境之下,躲过,或者说熬过了强力消炎药的士族和商贾,真就是斐潜随便翻个嘴皮子就能搞得定的?

随着斐潜在关中三辅的经济不断复苏和发展,商贸活动越来越是频繁,而这些原本萎缩的肌瘤也就开始滋长起来,渐渐的拥堵了正常的渠道。

乱世里头,人人都过得苦。

当年西凉董卓李郭在三辅的时候,范氏窝在自家小小坞壁里头,虽然是在坞堡之内一言九鼎,但是也是惊惶度日,吃用艰难,大家都是一半粮食一半野菜的胡乱填饱肚子,其他享用更是谈不上。

现如今就不一样了……

如果说之前以范氏为首的这些人觉得斐潜是『王师』的话,那么现在范氏等人就觉得斐潜这一帮子人都是仇敌了。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享受了官商勾结的快乐舒爽,又有谁会想要回去当苦哈哈的背棒棒?

韦端不想,范氏同样也不想,而且有意思的是,即便是他们听到了韦端被抓捕的消息之后,依旧不相信,或者说是心存侥幸……

这种侥幸心理,使得他们即便是在刀斧临头的时候,依旧还在抱着各种幻想。

骠骑不会来真的,顶多就是吓唬吓唬,老夫是吓大的不成?

这时候,谁敢真的动手?

骠骑就不怕关中大乱?

曹丞相就在关外,骠骑应付都应付不过来!

骠骑不敢的……

什么?

哪里来的近万骑兵?

不要开玩笑,真有这么多骑兵我就当场表演吃……

人都是有选择性记忆的。

这些家伙忘记了当年骠骑进入关中三辅之后,就没有多依赖于当地的士族乡绅体系,而是自行搭建出了一套新的执政系统,即便是在这个官吏系统搭建的过程当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磕磕绊绊的走到了当下,也足够成长出一副可以肩负重任的脊梁出来。

这些家伙还有很多人是活在当年大汉的山东印象之中。

斐潜新建立起来的这个管理系统,自然不是斐潜上嘴皮碰下嘴皮就能生成的,也不是一两天内就能左口袋变到右口袋就多出来的,当年一步步的农学士工学士教化使巡检处,一项项的人员沉淀,才使得现如今的斐潜政治集团,有了脱离这些士族乡绅豪强商贾来推行地方运作的底气。

连这个都会忘记了的家伙们,又怎么会想得起来庞统荀攸在前一段时间已经陆陆续续的下令开始征召预备兵,并且补充了大量新兵训练的事情呢?

同时田豫从陇右也带回来了不少汉人羌人的混合兵马。

而且真要是关中三辅的兵力不够用了,还有陇右的张辽后备军……

只不过张辽那边的部队,是不会轻易动的,毕竟张辽要盯着的地方范围很大,没有骑兵确实不行。

既然动手,以庞统荀攸之能,当然是搏兔亦用全力,不可能搞什么添油战术。

『夫治国理政,乃非一朝一夕之能事也。』庞统给斐蓁做总结,也是希望能通过这样的实际案例,使得斐潜推动的新制度能够在斐蓁身上延续下去,而不至于一代君一代臣,一朝天子一朝臣。

『自古以来,帝王将相,皆以此为己任,而能成大业者,寥若晨星。何也?治国理政,非但需明察秋毫,辨是非,更需深思熟虑,谋长远。非但需严以律己,正人心,更需广纳贤才,开言路。非但需勤于政事,恤民生,更需知人善任,任贤使能。』

庞统缓缓的说道,『治国理政,非一蹴而就之事,需日积月累,方能见效。如同农夫耕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故君子务恒,恒则成矣。亦需有明智之策,方能事半功倍。何谓明智之策?曰因时制宜,曰因地制宜,曰因人制宜。此三者,乃治国之要,得其一则事半功倍。故君子务变,变则通矣,不可墨成旧规,亦不可人云亦云,毫无定策。』

『主公开创基业不易,还望公子慎之,明之,达之,承之。』

庞统说完,便是和荀攸一同而拜,『如此,大汉幸甚,天下百姓幸甚!』

斐蓁正冠,起身也是深拜还礼,『蓁当谨记!』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