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老祖一脉因何从宋国迁到鲁国?(1 / 2)

春秋初期,宋国一度自居为地区老大,然而一桩连环杀人事件,竟使国内重臣乃至国君都遇害。更令人震惊的是,其中一个原因,竟是孔子祖先的夫人被人惦记上了。

为什么这样呢?这就得从十九年前宋国的国君更替说起。

那年,宋国的第十三任国君宋宣公快不行了,按理他应该把位子传给自己的儿子,可是这位老兄,偏偏记挂着商朝时期兄承弟继的那一套老传统,他把国君之位让给了自己的弟弟,居然还有一套说辞:

“父死子继,兄死弟及,天下通义也。”

他弟弟觉得这事有点不靠谱,因为殷商毕竟已经灭亡许多年,过来的传统未必就可以恢复,况且宋国虽然是殷商后裔,如今却是周天下的诸侯国,“父死子继”这个道理说得通,怎么突然又回到“兄死弟及”殷商那一套老规矩去了呢?

可是宋宣公不管弟弟的推辞,硬是要把位子相传,弟弟也只能接受,他便是宋穆公。要说这宋国的皇室血统也真有点君子意味,九年之后当宋穆公病重之际,他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把国君之位还给哥哥的儿子,他对大司马孔父嘉说:

“大哥舍弃自己的儿子,把这个位子让给我,我这一辈子也不敢忘记啊。你要记住,我死后,千万一定要立大哥的儿子做国君啊!”

孔父嘉有点小意见,他说,我的国君啊,你这是何苦呢,大臣们都希望册立你的儿子啊!

可毕竟逆违不了国君的意思,孔父嘉最后还是应承下来。于是他做了两件事,一是把宋穆公的儿子冯打发到郑国去住着,二便是把宣公的儿子推上了国君的位子。

这位从叔叔手里继承大位的公子,便是此时与郑国对抗的宋君殇公。

要说这宋殇公,还真是运气不佳,他上台的十年中,基本跟别国打仗居多、但主要就是和郑国打了十一仗,结果呢?败多胜少!

败多胜少,其实该追究谁?首当其冲应该是主管军事的官员,那么他是谁呢?就是孔父嘉!可宋殇公没有处置孔司马,或许是他觉得连吃败仗、这是宋国本身实力不够的缘故,责任不在老孔身上。

宋国的官员们,一时倒也还团结得很,所以此时的孔父嘉完全没事,依旧做着大司马。这种和平的情形,一直维持到宋殇公九年,也就是公元前711年。这一年的某一天,孔父嘉的夫人外出,半路上居然遇到了当朝的另一位大臣,出于礼仪,孔夫人便与他打了个招呼,可是……

可是面前这位大臣,居然呆呆地望着她,许久也不回神,俨然一副色眯眯的德性。孔夫人感觉这眼神有些不对,赶紧吩咐车夫赶马回家。而那大臣,依然弥望不尽地惆怅:

“要是她能做我的女人,那该有多好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