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龙对石虎,买尽成都府!(1 / 2)

“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这首明末童谣因为江口沉银古战场遗址的发掘而广为传播。

相传在石龙与石虎相对之处,有张献忠当年在彭山江口镇留下的无尽宝藏。217年开始的水下考古发掘收获颇丰,证明传说非虚。

然而,在成都地区流传着另一个版本:

“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个成都府”。

在这首“寻银诀”里,“寻银”的标识也由石龙、石虎变成了石牛、石鼓。

开始我查看资料的时候还以为是史料信息错误,或者是我自己眼花。

这首童谣,被认为点出了张献忠藏宝之地,在成都已流传了3多年。

但如今,“江口沉银遗址”已被找到,江口沉银遗址位于四川省眉山市彭山区江口镇的岷江河道内。

同时三万余件出水文物让人坚信,这里就是张献忠的藏宝之地。

随着217年的一场考古发掘,考古学家偶然发现了这批宝藏的所在,正式揭开了“沉银宝藏”的神秘面纱。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张献忠与他的“沉银宝藏”的传说。

明末起义,征战中原

公元166年,张献忠出生在陕西省定边县。史书上对张献忠早年经历描述的少之又少,只记载了他是捕快出身,其他有关身份的信息基本上没有见诸纸端。

但是有一条不惹人注意的记载极其重要:张献忠有次不愿和领导同流合污,遭到领导陷害,成了替罪的死刑犯,后被友人从牢狱之中救出,因此张献忠对朝廷的腐败恨之入骨,这也是他为什么要发动起义的诱因之一。

明朝后期,由于宦官当政,朝廷日益腐败,到了万历年间,经历“万历三大征”的明王朝变得腐朽不堪,摇摇欲坠。

天启末年,陕西发生了极为严重的旱灾。这场灾难导致数百万百姓流离失所,史书记载“陕境内饿殍遍地”,惨不忍睹。但是,由于朝廷的腐败加上陕西地方官的不作为,活下来的百姓生存得更加困难。于是官逼民反,陕西各地爆发了多处起义,史称“陕北暴动”。

本就对朝廷恨之入骨的张献忠见到腐败的朝廷变本加厉的剥削百姓,也参加了起义。他于公元163年在老家定边县组织了几百人的起义队伍,加入了义军首领王嘉胤。

在随后对明军的作战中,张献忠因为性格果敢,作战勇猛,所以在起义军中被称为“军中黄虎”,这也让王嘉胤对他另眼相看。

再后来,由于张献忠年幼的时候读过书,当过捕快,有一定的军事才能,因此王嘉胤破格提拔张献忠为“营将”,统领王嘉胤麾下“三十六营”中的三个大营,成为了王嘉胤手下的心腹大将。

据《明史》记载,张献忠随着王嘉胤转战陕西、河南、安徽、山西、湖广和四川等多个地区,立下了赫赫战功。在这个过程中,张献忠也把自己手下几千人的队伍扩展到了近十万,成为了王嘉胤麾下最强大的部队,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献忠个人的野心开始慢慢膨胀。

可惜好景不长,公元1631年,最强的义军首领王嘉胤遭到了手下的反叛,被诛杀在自己的大帐中,王嘉胤的义军随即支离破碎。张献忠无奈,只好率部投奔另一个义军首领高迎祥。

公元1634年,张献忠奉高迎祥之命,率领义军往西攻占明王朝的地盘——四川地区。但是由于张献忠刚投奔高迎祥,高迎祥对他还不是很放心,于是他夺走了张献忠本部精兵的指挥权,只给了张献忠一些老弱病残的部队,这让张献忠的西征变得格外艰难。

在明朝著名女将秦良玉与儿子马祥麟的围攻下,张献忠败走重庆,部队死伤殆尽。无奈,张献忠只能率领残部逃亡至湖北,这也宣告他的第一次西征以惨败告终。

公元1635年,当时的各路起义军中了明王朝的诱敌之计,被明军包围在河南地区,于是各路起义军的首领在荥阳举行了著名的“荥阳会”。

起义军首领李自成提出“分兵破之”的战略,得到了其他首领的一致赞同。于是张献忠在高迎祥的带领下,一路向东挺进,以求突破明王朝的包围圈。

李自成提出的战略构思果然奏效,张献忠所率领的部队一路向东所向披靡,几乎无人能敌,不光冲出了明军的包围圈,还一鼓作气打到了明王朝的中都——朱元璋的老家凤阳府。

很快凤阳府就被张献忠攻下,他还掘了明王朝老朱家的祖坟,此举让张献忠在当时名声大振。

张献忠并没有在凤阳府逗留,而是继续转战,接连攻克安庆、庐州、和州等地,肆虐了安徽和江苏的大片地区,接着转头向西拿下了霍山、英超山,并在湖北境内和义军首领马守应会师麻城。

之后,张献忠又从麻城南下入寇湖南地区,在湖南征战一番后挥师北上打入关中,后又由商洛打回陕西。此番张献忠征战路途多达千里之远,战法忽东忽西,完全让明军摸不着头脑。张献忠在横行千里的同时还能重创明军,难怪有人说张献忠是明末起义军里最强的将领。

后来由于起义军内部不和,经常爆发火并,给了明军可乘之机,张献忠的直属领导高迎祥被杀,而张献忠为了保全性命,暂时接受了明王朝的招安。正是此次招安,给了张献忠再次举起义旗的契机。

坐断西南,称帝登基

其实在投降明军之前,张献忠就为日后再举义旗做了准备:他把自己麾下数万将士借“遣散”之名散布在中原各处,好日后再次起义时随时响应他。因此张献忠投降明军的时候,麾下部队仅仅一两千人。

而此时明军内部也犯了个致命的错误,那就是看张献忠投降时部队人数这么少,认为张献忠日后不成大器,对张献忠不屑一顾,因此让张献忠有了充足的发展时间。

公元1639年,张献忠在湖北谷城再次高举义旗反叛明王朝,并且大开粮仓救济周边的百姓。此举得到了周围数十万百姓的拥戴和追随。不光如此,张献忠还把谷城以及周边城县官吏贪污的证据写在了城墙上,让百姓们看清了明王朝的腐败,此举也让百姓更加拥戴张献忠。

张献忠的再举义旗也得到了其他义军的快速响应,义军首领罗汝才、马守应等纷纷率部前往谷城与张献忠汇合,远在河北的李自成也率领部队重整旗鼓,各地蜂拥的义军再次让本就腐朽不堪的明王朝变得摇摇欲坠。

正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张献忠的起义军固然强大,但一时间仍旧不是明军的对手。公元164年,张献忠在湖北被明朝名将左良玉击败,只得率部向西突围。

一番血战之后,张献忠部队虽然突围成功,但是刚到四川地界就遭到了湖广、四川、陕西等多方面明军的围攻,张献忠的部队死伤惨重,被明军包围在兴安城,局势危在旦夕。

就在此时,张献忠听从了谋士的建议,派人带重金贿赂左良玉并说道:古人云“养寇自重”,正是由于我张献忠的存在,才让你左良玉掌兵权,一旦我死了,你也离死不远了。

左良玉听从张献忠的话放松了警惕,而张献忠则乘机率部成功突围,一路向西,正式进入四川。

四川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张献忠进入四川之后得到了难得的喘息机会。经过半年多的发展,张献忠的势力得到了充分的恢复与发展,而川外的湖广、中原地区仍旧战乱频繁,张献忠认为此时是出川打击明军的大好机会,于是在公元1641年挥师出川。

出川之后的第一仗就是顺着长江东进,进攻湖广地区。同年二月,张献忠攻下长江重镇襄阳,而襄阳是明王朝中南部地区的重要城池,里面储存着大量的钱粮军械。

但张献忠并没有贪恋这些财物,除了留下必要的粮草之外,他把襄阳仓库里数十万两白银尽数分发给了周围的百姓,因此张献忠得到了湖广数百万群众的爱戴与支持。

紧接着,张献忠挥师北上,渡过长江攻下樊城,切断了明王朝与湖广南部地区的联系;公元1642年二月,张献忠乘胜追击,攻下了庐州等地,把势力范围扩展到了安徽地区,并在巢湖训练水军。

到了公元1643年,张献忠攻占武昌府后,自立为“大西王”,张献忠控制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广东、广西北部的广大地区。

公元1644年1月,为了驱赶驻扎在四川的明军,张献忠再次率军入川作战,同年十月基本上肃清了四川境内的所有明军。张献忠认为时机成熟,于同年十一月在成都称帝,“大西国”正式成立。

而此时正值满清南下之际,刚建立的大西国一改“坚决抗明”的国策,改为“联明抗清”。而满清面对这个称霸东南的大西国皇帝也是多次劝降,但都被张献忠回绝了。

后来张献忠和他的大西国还是被满清击败了,传说,张献忠在失败逃亡之前,打算把他这些年搜刮来的财宝通过长江水路一并带走,但后来张献忠兵败身死,这些宝藏从此就下落不明了。

一直到现在,张献忠和他的“沉银宝藏”仍旧是史学界上的谜团,直到217年,在一次轰动世界的考古发掘中才揭开了这个宝藏的神秘面纱。

沉银秘宝,重见天日

215年,四川警方了破获一起重大的文物盗掘案,让这个传说中的宝藏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里。

在这起惊天盗掘案中,警方查获了价值超过3亿元的一大批文物,经过专家鉴定,这些文物正是当年大西国的文物,这个发现让整个史学界轰动了:这难道就是当年张献忠的“沉银宝藏”吗?

随后考古学家们赶赴四川眉山市彭山区的盗掘现场进行实地考察,根据盗墓贼交代的线索进行抢救性发掘。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