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二九章 与民争粮(1 / 2)

事出反常必有妖。

高丽抗金历史上曾有明确记载,高句丽在大唐盛世纳入华夏版图,成为地地道道的华夏附属国,深受汉文化影响,一直以来,以汉家天下为正统,怎么甘心被一个曾与自己同等身份的少数民族所统治。

事实总是无情地打脸,而且打得那是啪啪直响。

高丽抗金斗争不过是螳臂当车,高丽国综合国力不能与金国同日而语。

当下,金国深陷宋金之战,无法抽出军力侵袭高丽。

一旦金国得以从宋金战争中抽身,举国之兵攻打高丽,高丽将必败无疑。

唐天熟知历史,高丽最后无力抗金,也只能对金国附首称臣,至于说昔日的主子国南宋,自身尚且难保,更是无力顾极。

从目前来看,高丽太子老王的皇叔也算是一个人才,制定北抗金国,南拒倭人的战略,也是当下最为明智的选择。

北抗金国,也是现在最好的办法。看来高丽也深知金国无法在宋金作战中脱,则凭借河江之险,抗击金国。

至于说南拒倭人,这个战略史书并无记载,至于说出于什么目的吗?还不得而知,以现在各国商队来高丽经商的情况看,估计想打击倭人,保护各国商队,从而保证经济收入。

打仗需要的是银子,有了钱,才能支持北抗金国。

高丽太子老王居然不负重望,率战船一举灭了倭匪,解决了南方倭患长期袭扰问题。

倭患。

怕是没有那以简单。

历史上倭国海盗后来强极一时,最终成为****根源,高丽太子老王应该只是暂时解决倭患侵扰,日后倭人定会蓄力重来。

高丽太子老王平了倭患,打了一个漂亮胜仗,妥妥地大功一件,一定会得到父皇的高度重视。

重视。

唐天突然间想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老王此次进宫,汇报平灭倭患,取得大捷当然是首要,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怕就怕,他还要向其父皇说明王爷府骄兵纵横,横行街市,打他叔叔的一个小报告。

到时,怕是得不到想要的效果,而且仅仅是几个兵丁扰民,不足以说明问题。

眼见不一定为实,而且就算是王爷府骄兵跋扈,证据充分,又能怎么样呢?

王爷此时正在北方抗击金军,浴血奋战,玩命保护高丽,任何有智商的人,也不会选择这时对付亲王爷,这时在王爷背后捅刀子,怕是只有傻子才能做出来……。

可是,为什么会偏偏让老王看到码头上的一幕呢?

难道是敌人的离间计?

如果是离间计,一切就可以解释得通了。

首先,假冒王爷府的军兵,故意在码头上演一出欺人太甚的好戏,正好让太子老王看到,以老王直来直去的性子,一定会将此事上报父皇,要求严惩其皇叔亲王爷。

可是,还有一个问题无法解释。

集间斋的张老板留宿自己,又与此件事有什么关系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老友相见,盛情相待?

听起来就是扯淡,自己与张老板打死也没有那么深的交情。

一定是因为码头上有重要的客人,他不想让自己到码头,不,应该是不想让太子老王到码头。

码头,所有事情都发生在码头,难道码头有这么重要吗?

唐天来不及多想,马上派人前去打听老王进宫的情况,然后,他站在战船之上,看着忙碌的码头深思。

码头上船工商贩来往不断,各种各样的叫贩声音,噪杂混乱,热闹得让人心生焦虑。

这时,一个伙头兵领着一个贩夫,贩夫担着一担粮食缓缓上船。

“小心点,现在粮食这么贵,小心脚下。”

“放心吧,军爷,小人往船上送粮是家常便饭,一定不会浪费军爷一个铜板。”

贩夫话言说得轻松自如,身体随着担子像秋千一样轻快的晃动,百十斤的一担粮像挑水一样上了船。

伙头兵为人老成,面色黝黑中带着几分憨厚,看见站在船头的唐天,微微地点点头,然后,领着贩夫进了船舱。

唐天可是行船的老把式,对于行船采办的规矩更是门清儿,他一眼便看出,这担粮食仅是船上军士一天的口粮。

行船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只要战船靠岸,第一时间补给生活物资,粮食首当其冲,补给齐全之后,每天的粮食用量,都是当天采办。

每天采办粮食有几大好处,一来出于作战考虑,第一时间采办生活物资,可以大大提高效率,保证战船可以随时出海作战。二来,便于结算,因为码头上的物价波动较大,采办军士通常以靠岸价格进行总支付,避免结算时价格波动情况。

当然,军士们都喜欢临时采办,这样大家都可以吃到最新鲜的蔬菜,改善船上军士的生活水平。

毕竟出海作战,少则几个月,多则半年以上,军士们很少能吃到新鲜的东西,所以只要船靠码头,伙头军都会当天采办最新鲜的食材,这样大家都可以吃得好一点,毕竟出海作战,都是命不由已的买卖,说不定哪天就挂了。

唐天看着贩夫面带笑容地从船舱出来时,忙问道:“小哥,听说粮食涨价了。”

贩夫倒是精明,目光老道,看见唐天军官打扮,急忙弓着身,伏着身子,低着头答道:“回将军,今天开始,粮价涨了,而且涨了快一倍了。”

“是从今天开始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