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零九章 闲话引事端(1 / 2)

就在张申氏母女说道孟县令的秘事时,张知劲也回了五姓村。

先打发老黑两人回去报信,他去黄米子、张知茂等人家里转了一圈才回家。

刘二女带着儿女迎上来。

他检查了闺女今天的写字,又看了儿子踉踉跄跄的表演了一会儿走路,夫妻两人这才坐在炕上说话。

“大伯父把你叫到城里干啥?”

在回来的路上张知劲就琢磨怎么跟刘二女说了,虽然张家元让他不得与人道也,但他思虑再三觉得实情瞒得了旁人,但对刘二女是不必瞒得。

毕竟两人是夫妻,每日同床共枕,想要对方一点也不察觉那是不可能的,与其因为隐瞒生出什么误会,甚至耽误到正事,反倒不如实话实说。

他相信她知道事情轻重,不会随便往外乱说。

……

“大伯父估计要升官了,他还想着修渠?”

刘二女听了张知劲的言语,抓住了两个重点。

“这可是好事啊!”

张知劲附和:

“谁说不是?”

见刘二女高兴,他接着趁热打铁把要帮县里各村庄灭杀野物祸害庄稼,以及日后要帮着修渠的事说了。

刘二女心里沉甸甸的。

她就说世上哪有那么多好事,便是有幸得遇,那好事背后往往也隐藏着大麻烦。

作为一个庄户人家,她还能不知道兴修水利,灭杀野物对庄稼好?

可是这两样都是耗年月的事,不是一日两日能完成的。

那么他们夫妻岂不要分开好多年了?儿子女儿岂不是好几年见不着父亲?到时候他回家,儿女们还认的他吗?

再说他们也都不年轻了,她还想再多生几个孩子呢……

张知劲察言观色,对她的心思猜了个七七八八,也知道刘二女并不是没有大义之人,她早晚能想通。只是性格使然,也是人性使然。

——就好比进京赶考是好事吧,可是离别的时候家人还不是照样得伤心?

要是以往他也由着她自个想通,如今时间紧迫却是顾不及了。

倒是也不是没有办法。

需知世人皆信鬼神,五姓村的村人也不例外。

张知劲便没讲那些大道理,只讲刘二女爱听的话:

“老话说得好,修路搭桥是福报。如今我要做的也是积阴德的大好事。你不是过年过节都要上香拜神,如今有大功德送上门,咱们不抓住岂不亏了……”

说完鬼神,又说为长远计:

“再说,我也是为了咱们后辈子孙好。咱们两人,凭着如今的家产,吃饱穿暖不在话下,儿女们有咱们,也不会让他们把日子过得差到哪去,可再往下呢?

都说一辈不管一辈人,到底是自己的后辈,咱们哪里放得下?

偏偏人生机遇谁也说不准——后辈子孙们若是能考上个秀才举人那是好事,至不济家有闲银也过得去,怕就怕出个不孝子孙。

还是有水好,至少种地不靠天吃饭,以后饿不死……”

不是他盼着自家后辈子孙不好,而是那个地方没有坏人,再好的家族也免不了出几个败类,非人力可避免。

他说的苦口婆心,刘二女也不是不知好歹的人,当即抹了把脸,嗔怪道:

“行了,别说了,我也不是不懂事的人。”

张知劲见状,连忙夸赞:

“是!是!是!守娘最是深明大义!”

两人话说开了,刘二女坐不住了,叫上牛婆子、琼英赶紧去准备行礼。

张知劲也将琼雄几个男丁召集过来,问了问各人的意愿,定下了大柱留家,琼雄、老黑两人跟他一道去,几人又把弓箭、捕兽夹、刀等家伙事拿出来收拾了一番。

只待了一天,将家里各色事物交代清楚,第三日张知劲便带着人赶着骡车出发了,刘二女带着儿女送到村外不提。

时间缓缓而过。

不提张知劲带着人在外面经历怎样的惊心动魄,留守在家的刘二女已经带着人将晒干的玉米、豆子等庄稼,以及红薯、萝卜、白菜等蔬菜该下窖的下了窖,该收大缸里的收了缸。

虽说大冬天地里没活了,可庄户人家一年到头哪有空闲的时候?

这不,大柱一家三口又忙不迭的赶着驴车去拾柴,刘二女一看,便带着牛婆子、琼英两个女人一边看孩子,一边做衣服鞋袜。

张裴氏、小杨氏婆媳、长房的张秀英大嫂王寡妇、刘二女以前的亲妯娌宋氏、孙氏、以及二房的几个族里妇人知道刘二女家柴火烧的足,便陆陆续续的拿着活儿来家取暖凑热闹,一日日下来,此处竟然成了族里女人们聚会之处了。

这天,其他几个妇人早就来了,偏每日跑在前头的张裴氏婆媳始终不见人影,刘二女几人觉得奇怪,正要打发人去问,张裴氏怒气冲冲的来了,进门就撂下一句不明不白的话:

“我现在是畜生,里外不是人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