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好戏开锣了(1 / 2)

高兄,名之栋,是原世平原大将军的军师。

众所周知,原世平曾率部驻守九曲县六年。而张家元呢,他也算是县里的一号人物,又是本地人,双方想不来往都难。

尤其高军师,他与张家元真是性格相投,颇为默契。

两人年纪又差不多,彼此间引为至交好友。

他的消息应该不是假的。

而偏山县在哪呢?它就是隔壁县,从高之栋的信里来看,朝廷是准备将它合并到九曲县里的。

那样的话,九曲县也称得上中上县了。

按惯例,大中县内除知县外,还有三个副官:即正八品的县丞、正九品的主薄、县尉。

以前九曲县小,且有原大将军镇着,所以这几年便没设这些副官。而有知县兼任,再配上几个师爷,几个县里有威望的人帮衬,凑合着也过来了。

可如今原大将军回京了,高之栋送来了好消息。

他已经是典史了,按他所能是想升主薄的。

只要成功,他就有吏转为官了,然后升县丞,幸运的还能做做知县。

这些,对他这个没从功名起家的的农家子来说,他这辈子也不算白活。

当然信里也说了是‘可能’,但只要有一丝风声,张家元已准备倾力而动。

要不然,他绝对要在典史这个位置上做到死了。

没机会也罢了,只要有一丝机会他绝不愿意辜负。

张家元定了定神,沙哑着嗓子问道:“你明白的对吗?”

张申氏点点头,夫妻几十年熏陶不是白的。

她问道:“怎么做,你说?”

张家元欣慰的笑了:“没啥大事,得劳烦你回去盯着点任氏,现在不易处置她,先稳着。还有五房,你放心,我已有法了,你只管看好了。”

他执起张申氏的手,深情的道:“我终于等到这个机会为你挣个敕命了!”

这是三弟张家善中秀才时,张家元眼见她羡慕,发过的誓。三十年过去,她已抛之脑后。

她神情激奋,泪眼朦胧的摇摇头道:“我早不要了,我只要你们爷孙平安。”

“好”,张家元答应了:“咱们还约好白头到老呢。”

…………

时间飞逝,夕阳西下。

刘二女醒过来,睡觉果然有用,头痛都轻了呢。

“醒了,我可算放心了。”张知慧拍手笑道。一边使唤如意去盛饭,一边对刘二女说道:“就在炕上吃,别外道。”

刘二女真饿了,不再推辞。饭端过来,她任是捧着大瓷碗吃了两碗白菜鸡蛋卤的面条。

然后主仆二人收拾碗筷,告辞回去了。

刘二女迫不及待的跳下炕把墙角放着的粮拿上炕。

这都是我们的了!

母子俩小心翼翼的一一摸着粗粮细面,忍不住相视一笑,心中的高兴劲别提了。

半响,“娘,奶不会把粮要回去吧?”张伯书一脸的害怕。

刘二女也担心,可经过今儿这一遭她不怕了,只是张杨氏要闹得话很麻烦。

她倒是想过赌气先吃进肚里,可如果一气儿吃完了,下省的日子可怎么过?更何况,如今家家户户油水不丰,四十斤粮母子俩得计算着吃才勉强够吃,粮食是万万不能糟蹋了的。

再说,比起张杨氏来要,她更怕对方来偷。

他们母子总不能不出屋吧,带上粮食出门更不可能。真偷了,张杨氏把粮往粮袋里一倒,怀疑又如何?你有证据?

你倒可以上衙门报案,但这事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属于自家矛盾,你捅到外人面前,就是给族里摸黑,族里立刻就敢将你除族。

要不然去买把锁?她心里暗暗合计。

虽然,这锁最可能防君子不防小人,不过这也是种安慰不是。

刘二女看着皱着眉头小老头似的张伯书,心道:“这些乱七八糟的事就别告诉他了。”

遂嘴上安慰道:“没事,别怕,她抢不回去。咱今天不是赢了吗?她以后欺负不了咱们了。”

张伯书用力的点点头,撒娇道:“娘,我晚上要抱着粮睡觉。”

“粗粮行,白面就算了,撒了咋办?”刘二女只同意一半,母子俩笑闹了一阵洗洗睡了。

第二天,刘二女只睡到日上三竿才醒。

昨天虽然已分灶,但她感觉应该不会太平的,这时候了啥事也没有,刘二女还挺不自在的。

她叫醒儿子,回头却见墙角的炕桌上已放着茶壶、扣着饭食,桌下木桶里还盛着半桶冷水。

刘二女穿衣下炕,兑了适中的温水母子俩相继洗漱好,便端着脏水出门泼向院子。

这才发现今天的太阳真好,中午时分怕要晒死人。院中向阳处,张知壮兄弟懒洋洋晒着太阳。

看来,五房应该没啥事啊,怎么今天早上这么安静?

刘二女百思不得其解,她边摇头便回去,母子俩又吃了饭。

她正准备去还洗干净的碗筷,就听的院中杨发的声音响起。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