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张知少相亲(1 / 2)

与以往相比,也许是因为张家元说了刻薄话;或者是张老五也正想办两个儿女的婚事,又怕张杨氏捣蛋;这次张家元的命令五房的人再不敢阳奉阴违。

张杨氏好说,简单收拾一下,当天就被迫搬到西屋去了。

但张知少兄妹俩的婚事却不好干净利落大刀破斧的定下。

毕竟这是一个人一辈子的大事,不能草率。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一个好媳妇,影响三代人’这都不是白说的。

这时,虽然有休妻也有再嫁,但若不是真无路可走真没几个那样做的。

再说还有想挑一挑的心事,谁都不想把自己孩子看低了。也许还有更好的呢?定的早了,再有好的不就可惜了吗?

对张老五这样一辈子就挣扎在土地上的农人来说,除了生死。

他一辈子差不多再为两件事而拼博:

一是盖一座好房子。

自古以来,朝代起起落落,这片大好河山上的百姓换了一批又一批,但对土地和房子的执着却是刻在骨子里的。

在村里有一座房子那是十分体面的事。娶媳妇那是十分能加大分的。

二是娶媳妇。

传宗接代不管那个朝代都是大事。

从‘忠’来说,添丁加税这是为国敬忠。从‘孝’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是大孝。

而从私心小义来说,好处更多了。

人多力量大。

在乡下,人丁兴旺在不禁是对外人的一种震慑。

也是为了活下去。毕竟这时多是个靠人力吃饭的,有很多重活女人是做不了的。

所以,可见娶媳妇多么重要。

言归正传。

张知少兄妹是张老五最小的子女,也是唯二的没成家的子女。安排了他们后,他们夫妻俩接下来的日子就剩下含饴弄孙了。

张知少是小儿子,他们夫妻都偏疼。

张贵英又是个不寻常的。

别看平常只听张杨氏喊的高,其实张老五对女儿的‘贵’命也深信不疑。毕竟这是个名正言顺信天信地信鬼神的年代。

如此张老五那得不慎重?

他恨不得拿出十二分的精力来做这两件大事。

因为张杨氏已被惩罚了,这两桩婚事的前后她是不能亲自过问了。

其他能出面的张申氏妯娌又在县城,两人家里都是一摊事离不了家,张老五只能自己来。

他不能亲自去相看,也不知道那家有合适的,但这不是有媒婆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这时媒婆可是正正经经的行当。

五姓村就有一位出名的媒婆——高媒婆

她不禁在村里,在县里也是小有名气。

高媒婆高媒婆,从她的姓就看出来她娘家在村中高家峪。

至于现在她儿女都大了还叫高媒婆,一是因为叫惯了,二是她是村里少有的招赘女儿。

她娘家三四代都是做媒的,在这个不能随便出外做工挣钱的朝代,媒婆也是个好活计。

从张家到高媒婆家走路过去也得老大一会儿。

张老五不想费劲,干脆让人捎话儿。

这是村里一种传信的方式。

这也是两家离得远。要不然面对面住的,哪怕中间隔着两里地,喊一嗓子就行了。

至于捎话的人会不会传出去?张老五巴不得呢。他这是喜事,恨不得十里八乡都知道呢,那会怕?

高媒婆来的很快。

头一天傍晚回家,媳妇把事告诉她。只隔了一晚上,第二天她就上门了。

她常在外面跑,别的不敢说,县里各村各家有多少没娶媳妇没嫁人,都是什么品行,大概有啥家底,有个什么要求,她几乎门儿清。

所以根本不用耽误多少时间。一晚上足够她琢磨出匹配的人家了。

到张家后对是张老五主导的此事,她没觉得奇怪。

张家五房的事在附近村子都传遍了,她这走街串巷的三姑六婆比旁人知道的只有更多。

要她说张杨氏那样吃里扒外的女人也就是遇到张家这种厚道人家,换个刻薄点的试试?

当然,她也是女人,她也理解女人的心思。甚至她也见过知道不少私下补贴娘家的,但也没向张杨氏那样过分啊。

那已经不是补贴,那是把张家的东西都搬杨家了。

张家碰上张杨氏这种媳妇也是倒了血霉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怨不着别人,谁让张老五好色呢?

当年张老五夫妻的煤就是她娘做的。

她娘做了一辈子的煤,什么样的人没见过?当时就不看好这对儿。也是可怜张老五他娘还好心相劝来着,那知张老五铁了心的闹腾。

唉!张老五若老老实实听母兄的话,也不会是现在这种光景。

看来老祖宗留下来的那句‘娶妻娶贤纳妾纳色’话是对的。

就是不知道张老五记住教训没?

高媒婆一边想着,一边不经思索将能结亲的人选都详细的说了。

都是能门当户对的女孩儿。

至于张贵英?

一是张知少为长安规矩得先办他的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