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无声的交锋(1 / 2)

如果说丈夫没去世前的张伯书对刘二女来说是那是心头肉的话,那现在的张伯书就是刘二女命根子都不为过。

必要时候心头肉狠狠心能挖了,命根子被夺可就等于夺命了,刘二女只要想活她就不能忍。

刘二女明白不能这样下去了。

毕竟有句话说得好‘生恩不及养恩大’。

只是心里想是一回事,做起来又是一回事了。

若她是干脆的人的话,她可能什么都不想,横冲直撞就过去了。

但一来她的性格并不是那么好改的,这让她对人对事时十分胆怯。尤其是婆婆这种轻易就压她一头的角色。

为了以防上前说不出话来,她指定在私下合计好了再行动。

二来

张伯书这一天安排的很合理。

比如占据白天大部分时间的读书事件。

自古以来能读书都是少数。

除了权贵世族、百官耕读,其他的人最起码也得有些闲钱才可以读书。

说的好听,而实际上呢?

底层大部分老百姓只不过维持温饱,闲钱也有但想要读书一般不可能。

也所以能读书在村里真是能光宗耀祖的大事。

谁敢在这上面做手脚耽误子弟读书,不用多久只半天你试试?

其他村人骂你还是其次,张家元这些恨不得子侄出息的族中长辈就绕不了你。

而且从另一头来说刘二女母子之所以战胜张杨氏靠的是谁?

再比如吃饭?

小孩子喜欢馋嘴很正常。

他们家唯一差的就是刘二女不跟着一起吃饭。

可分锅吃饭这也不算差错。

村里只要不是分家,合在一起吃饭也不过是为了省事、省粮、省柴火,其实有很多巴不得不在一块吃呢。

像大户人家有几家是在一起吃的?多数都是各房吃各各房的。

再说你好意思吗?

谁家有东西不是指着老人小孩吃?你孝敬不了老人好东西,老人不愿意跟你一块吃饭,你准能做到听话吧!

至于晚上睡觉问题,人家不是早有理由了吗?

何况,如今只是轻易见不着儿子的面而已。

若有一天公婆发话过了明路要将孙子养在跟前呢?

一个孝字压在前,她说不出半个不字不说,可能你更别想见儿子一面了。

这事就是说到人前,人家问一句‘孩子是跟着身为秀才娘子的祖母还是跟着讨过饭的亲娘’,就能堵住你的嘴。

刘二女在娘家时、丈夫去世前虽然也很苦,但有娘家、有丈夫顶在前面,她什么也不用想只要老实干活就行。

丈夫去世后,这小一年下来她经历了那么多,可能不能一下子聪明百倍,可也学会用脑子想问题。

其实仔细想想就知道,如今她如果敢强行找上门并不占理。

想是这么想,爱子之心不是这些正当理由能轻易消除的。

刘二女的思子之心反而更浓了。

这可能也是因为她就这一个孩子才舍不得。若她像村人一样生十个八个的,每天顾不过来吃完饭就撵到街上,也不管有多脏、流没流流鼻涕。那时她指定巴不得有人给她招呼一下孩子们呢。

言归正传。

既然对方用阳谋,刘二女决定她也亮堂堂的做事。

伺候公婆天经地义。

虽然张陈氏早说了不用她伺候,但为了见儿子只能厚着脸皮上了。

打定主意,刘二女硬着头皮去了三房正屋。

此时张家善和陈老丈都不在去赴宴去了。

屋里张陈氏在给张伯书他们发糖果,张伯书他们玩累了正偎依在她身边,祖孙三人之间其乐融融。

刘二女就在这时闯了进去。

她一进去一下子把三人惊醒了,就像一块石头把平静的河面荡起丝丝涟漪,屋里的气氛一下子僵住了。

张陈氏飞快的微微皱了下眉头。

刘二女并不是深沉的人,她再怎么掩盖但其实所有心思都在脸面上。

她一来张陈氏就把她的心思连看带猜的明白了个七七八八。

张陈氏十分不高兴。

她这半辈子历经磨难,比起去世的母兄,比起穷的吃不上饭的人,她过得比谁都好。

但人哪有十全十美的?

这不子嗣上她就对不起祖宗、丈夫。

也不知他们夫妻命中无子还是怎么着,她虽然生下来好几胎,但都没养大。

本来以她们家的富庶,趁着乱世收养个孤儿,再换个地儿生活,从此谁也不知道这不是亲生的,一家人和和美美,这也是挺好的法子。

奈何张家善是个看重血脉亲情的人,与其把家财便宜外人,他宁愿留给有血缘的子侄。

而且他也想家了。

离家三十载,他老了,也更想落叶归根,死了也埋在祖坟里。

以前天下不太平耽误了行程,如今大良朝建立,他再也忍不住了。

张陈氏对他是有感情的。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