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山重和水复(1 / 2)

张知茂忙打眼色给高四丫,让她小心说话,被刘二女不着痕迹的上前一步挡了。

他还想有所动作,本家人已经迫不及待跳出来了。

“四丫,六叔咋摔得你知道吧?”

“是啊,你说说!”

高四丫看着一直在哭,但她又不聋又没堵着耳朵,众人的话她当然都听见了。

尤其张薛氏那一番推脱的话。

要不说她是傻大个呢。明明张薛氏那样说,是在推卸责任,她却听到心里的了。

——她认为六老太爷摔了都怨她。

她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说的。

“是俺!都怨俺!唔……”

很傻是不是?

但是这在某些人眼里也不是说不过去,毕竟一切的起因就是六老太爷为她做主引起的。

但说实话,凡事有因必有果。

若真按这个想法往前追溯的话,前两天的大战,也不应该怨陈氏偷白面饼子,张薛氏是非不分执迷不悟。反而是怨恨高四丫不顺从,没有乖乖承担罪名了。

所以说世上的事儿真的很奇怪,人和人真是不同。

不过她这样想这样说倒正好儿和了张薛氏母子的意了。

本家人虽然气得想骂脏话,但他们又不是高四丫肚子里的蛔虫,你们也不明白她的心思啊。

几个人面面相觑,觉得没意思极了。

眼看场面而又僵住了,一切都成定局。

看高四丫一副榆木脑子的样子,刘二女急死了,真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也不差了。

反正她不相信是高四丫推的六老太爷。

要不怎么说急中生智呢?

忽而她大声用快速的对高四丫命令:

“你把六叔回来发生的事儿,给各位叔伯长辈说一下,一点儿都别漏了。”

高四丫不明所以,可她有一个好处就是相信刘二女。

于是她吸吸鼻涕,用袖子擦擦眼泪,哽咽的开始说了——开始还磕磕绊绊,后面儿也许是暂时放下心思,也许是说回老本行,就越说越清楚。

事情其实很简单。

话说今儿早上六老太爷喜滋滋的坐着主家派的马车回家来。

车行到东头坝——这是邻村与本村相交的地方,没路了只能开始走河滩。

大家都知道河滩上什么最多,当然是石头。

虽然为了走路方便村里人平了平这条河滩。但到底与平路不一样,它有些崎岖不平。

人坐在马车上那个难受劲儿,别说身子骨还算健康的六老太爷,就是年轻人都受不了。

没奈何,他只能下车来走一段儿坐一段。

如此可不看见在地里劳作的熟人?你说他都是乡里乡亲的,他总不能当没看见吧?

这一打招呼。也许是好意也许是看热闹,便有人儿多嘴多舌,将他家这两天发生的事儿给他学了。

自家人丢人,刘老太爷当时就气的七窍生烟、火冒三丈。

不过,他到底是场面上的人儿,只心里憋了一口气,明儿上到底没表现出来。

他反而还嘴上更是好声好气的跟人告别了,回家后这才趁子孙媳妇儿进房里给他请安,方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顿把气出了。

被骂了一顿,还不是无缘无故,其他人儿早心虚愧疚,张薛氏反而忍不了。

说起来她与六老太爷真是积怨已久。

从一进门儿不让她主持中馈,到丈夫离家出走,再到孙辈们的婚事,俩人儿从来过不到一块儿去。

以前念着六老太爷年富力强,需要他养家糊口。后来又因为长子也离家出走,她没底气。

可现在不一样了——儿子回来了,还孝顺。

可以说这个家里抛除了高四丫,老太爷就是孤家寡人一个。

也就是说,将来他年老体弱时,如果她不高兴发句话,他就得饿肚子。

就这样的还敢骂她?这不是找死吗?

张薛氏是这样想的。

因为太气愤了,更是把心里话脱口而出了。

六老太爷又不耳聋,能听不见?尤其听他一口一个老不死的,一句儿一个不孝之言。

老人们最怕啥,头一个就是不孝——都说养儿防老,这谁都知道。

再一个就是死了。

人都惜命。

可能他们是离死亡最近的人,所以最听不得那个死字儿。

他气的怒冲云霄,摸起拐杖便朝着张薛氏兜头兜脸的砸过去了。

头一下张薛氏没反应过来,猝不及防之下被砸个正着,再往后就不行了。

张薛氏忍着痛把拐杖抓住了,张知茂看母亲吃亏也上前来拦架。

要不说人和人不一样?

这事儿如果放到旁人身上,孝顺的人不管对错早跪下去领罚。不对,孝顺的人就不会有这么这么多破事儿。

可张薛氏呢?

人不仅不知悔改,反而趁儿子拦着他祖父,谁都没注意,她握着拐杖的手,猛的用力一推,再一松。

年轻人被这样对待都站不稳,更何况六老太爷?

他整个人不由自主的向后摔去,重重的砸在身后他刚坐的的桌椅上。

张知茂惊了!

高四丫呆了,发出一声尖叫。

“爷!……”

张知茂、陈氏懵了!

陈氏这两天正不自在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