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章 突来的事情(1 / 2)

正月十五闹元宵。

五姓村隶属北方,上元节却即不吃元宵,也不吃汤圆

——那些是啥东西?村里人别说吃过,连听过的都只有极少数人。

他们反而与正月初一早上一样喜欢吃饺子。

因此,十四这日刚吃罢早饭,刘二女就拿出已和好醒过的面开始包饺子了。

这是为十五那天早上和晚上准备的的。

张知劲也伸手来帮忙。

族里这几日挺不消停,但说到底与他没多大关系,毕竟他又不想当族长,正好明天又过节了,那些老辈人比他们年轻人更重兆头,纷纷不约而同的暂停两天,是以今天他倒是有空在家。

刘二女看到张知劲凑过来,又想起她母亲刘王氏来看她那天发生的事了。

话说那天后来,刘王氏不仅把刘二女教训了一顿,她仔细斟酌了一番,便连张知劲大概对刘二女有不满的事也说了。

要说张知劲当时上门时并没有亲自说出口,刘王氏又怎么看出来的?

其实也简单。

一则,这时的人只要能生的,那孩子指定多了去了,物以稀为贵,什么东西多了都没啥稀罕的。

自然他们这十里八乡的也就不兴谁家闺女刚有孕,娘家人就巴巴的上门看望去。

偏偏张知劲就亲自来请刘王氏过去,如此反常的举动,稍微想一想就知道不对劲。

刘王氏本就为女儿二嫁担心呢,就怕因着女儿和女婿中间隔着个张伯书让两人不一心。

结果来闺女家一问了才知道,根源的确在刘二女身上。

要说跟张伯书没关系,偏偏顺藤摸瓜他是前因。

要说和张伯书有关系,刘二女不顾自个身子才是张知劲不满的最根本原因。

——她倒是想不告诉刘二女,却生怕对方不当回事,惹出大乱子。

刘二女听了母亲的话,当时就有些不自在。

毕竟她又不是圣人,被人说不好还能诚恳的虚心接受。

随即她却差点吓出一身冷汗来。

想着,多亏刘王氏告诉她了,要不然真放任她忧心忡忡下去,万一她运气不好腹中的胎儿有个三长两短,那她还有何脸面见张知劲?

到时,他们夫妻两人还能相互携手过下去吗?

若真劳燕分飞,她日后恐怕连见张伯书的机会都没了。

其实仔细想想,张知劲对他们母子已够好了。

不仅对她不错。

——像家里的钱财她管着,对她也大方,也不打骂她……

就是对张伯书,她不管是送东西也好,还是给银钱也罢,张知劲从来没有过二话。

就这次,说到底还是她闹得太过了。

想到这,刘二女更不好意思了,只低头搓面。

说起捏饺子,这对张知劲来说算是一难。

他以前没动过手,但小时候没人管,有时也会到常家的厨房之地找吃的,也见识过厨下的人包饺子。

只是如今试了试,擀饺子皮倒是又快又好,捏饺子就不行了,堪堪只把口捏好,什么好看的形状那是没有。

刘二女看着那歪七扭八的饺子,终于忍不住噗呲一声笑了。

张知劲看了她笑了,自己也忍不住也笑了。

他也想起那天的事了。

其实,刘王氏那天临走时也背着刘二女跟他求情了。

当然,因着张知劲没明着跟她告状,如今刘王氏自然不会捅破这层窗户纸,她只是拐着弯说起了刘二女的性情。

就她说的,刘二女就是个平常人,又因为她小时候讨饭为生,她性情比平常人更弱几分。

这从她当年成亲后常常被前婆婆张杨氏打骂就看出来了。

她但凡是个心里有点成算的,也不能被打骂那么久,早该想着法儿应付了。

可她倒好,一直忍着,直到忍无可忍才回击。

偏偏用的办法还那么粗糙简单,要不是恰巧有张家元夫妻盯着,刘二女也不可能侥幸成功,相反就等着被婆家打死吧。

真到了那一步,说句让人心寒的话,娘家人想为她报仇都不能。

这可不是吓唬人。

你想想,不说张家愿不愿意有个打死儿媳妇的名声,会百般阻止知情人往外说。

就说娘家人真豁出去了,要为她讨个公道,当时看着倒是痛快了,但已然是仇人了,张家还愿意把人往他们祖坟埋?

这年月,天下女子就没有不嫁人的。然后夫妻一起生儿育女,不管能不能白头到老,死后总归再一起埋进婆家的坟里。

其他地方不是不能埋人,可单单一个女人,恐怕没人愿意,人家还怕坏了地里的风水呢。

话扯远了,再转回来。

就这样的刘二女,那说有什么坏心眼那是没有,她也不是故意不把肚子的胎儿不当回事。

只是张伯书毕竟不一样。

他不仅是刘二女的头一个孩子,母子两个还一同度过了一段艰难困苦的日子,偏偏这儿子还过继了,继祖母还把她这个生母当贼防着,种种因素集合在一起这才让她一时相差了。

也做了一段时间的夫妻了,张知劲自认还是看的懂几分刘二女的,自然知道刘王氏没说假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