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零章 又遇尴尬事(1 / 2)

这日不亏是黄道吉日,不仅七房要奔向富贵乡,就是郭大儒也来凑热闹。

——就在当天下午,张家元派张知孝回来报信,让他们准备一下,郭大儒明儿真的要进村了。

原本按商榷好的筹划,郭大儒过完元宵节就该来了,然后歇歇脚休息休息,过几天也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日子,张氏族学就开始正式开门。

哪知偏巧这时县太爷接到一个消息,对方称在某地好像见过郭大儒的后辈。

别看郭大儒现在孤零零的,但他娶过妻也生过子,却都和郭大儒其他亲人一样没有熬过乱世。

也难怪他预备在五姓村这穷乡僻壤了此残生,实在是他年岁已大,没个后辈徒弟,人生没啥指望了。

可这节骨眼上却有他后人的消息了。虽然不是他的子孙,但可能是他的侄子侄孙,到底留着一样的血,好好培养培养也算后继有人,不至于让他们郭家绝了后。

县太爷当机立断把他拦了。

毕竟若真是郭家人,郭大儒为了后辈也不可能再往小山村去,跟一群乡下的打交道了。

但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郭大儒已经先答应张家这边了。

为了不让他为难,怎么办?

县太爷想也没想就找了个借口,反正没告诉他真实原因。

至于另一边。

族学开蒙的时候已经定好了,总不能为了郭大儒耽误下去吧,关键是郭大儒要明确还来,那让等一下也就等了,可这不是不确定吗?

没办法,只有让张家善先暂管着。

反正他也考过秀才,在没几个人识字的乡下,这名头已经很了不得了。

村里没有人不满意。

虽然有些人心里嘀咕了几句,但这无伤大雅。

事实上,比起郭大儒这个外人,他们也分不清什么大儒不大儒,还是张家善更可靠。

毕竟,他是村里人。

万一真有个什么事,跑的了和尚跑不了庙。

次日,村里有头有脸的男人早早的便在村头集合。

不算大儒本身带来的利益,就光凭他是县太爷的座上宾,以及村里八百年难得一见有外乡人来定居,就值得他们兴冲冲的过来了。

张家善客气的让他们去家里坐着等,这些人为了怕错过一丁点都不去。

还有些听到消息,凑热闹的女人远远的看着。

到了辰时末左右,郭大儒带着一男一女两个老仆终于来了。

虽然看起来轻车简从,但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首先光拿满满的那三四车书就让村里人惊叹不已了。

后来,他们听说这还只是一部分。

更别说还是张家元亲自引路,旁边张知孝和申知义左右相护。

“您终于来了!”

张家善领头,激动的近乎虔诚般上前见过郭大儒。

其他男人见张家善跪下了,吓得不由自主的也跟着跪了一片。

郭大儒赶紧避让开来,活了这岁数,他可不缺人跪。

再说,以后他也在村里住了,还是不要找麻烦的好。

便一边连忙摆手,嘴里着急的招呼着:

“快起来,快起来,使不得,使不得。老人家快起来……”

一边示意仆从以及张家元和两个徒弟将人扶起来。

不提一行人彼此如何客套一番,只说不一时,大家各说了几句话,也总算冷静下来,便不由自主的簇拥着郭大儒和张家元兄弟顺着大路往上街族学去。

上了大坡,拐个弯便是通往中街的大路,再往前经过一个十字路口便是通往族学的路。

郭大儒一边走,一边看。

只见这路的尽头被一道石堰拦了,开始拐弯向左右蔓延,形成一个大大的三道口。

族学却是建在石堰上面的平地上。

建筑整体并不大,不过一进四合院大小。

只是,与村里大多数泥胚房窑洞不一样,它是村里少有的清一色的砖瓦房。

再加上它新建,让人看着就好看,在村里那真是鹤立鸡群,迎风招展。

郭大儒老远就看见它了,也不禁停步先远远的欣赏了一番。

然后顺着脚下的路直走,边听着张家元给他商量:

“……到时,您就住正房,耳房也给你留出来当库房。

东厢房就是学堂不提,西厢房留出来备用,倒座就给下人用,还留了个灶屋、仓房”

话犹未完,郭大儒等人已经快走完了直道,眼看就要往三道口右边那条道上拐,从这里往族学去,忽然听到一阵响亮的童音传来。

“玉米叶,哗啦啦。

杏花说话像老鳖,

小杨木真捣蛋,

不给人家牛蛋买糖块。”

然后,郭大儒马上就被一个小炮仗撞个正着。

“哎呀!”

“哎呀!”

随着两声惨叫,郭大儒向后踉跄了一下,幸好被申知义从背后扶住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