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五章 小杨氏事落(1 / 2)

将人请到窑洞,张家栋热情的把男人往炕上让。

张裴氏招呼张申氏和张陈氏两妯娌在椅子上坐下,又拿了凳子给刘二女。

黄米子适时送上茶水。

张裴氏一边帮忙奉上,一边笑着道:

“你们都是见过世面的人,快尝尝俺家这茶咋样?”

妯娌两人端起茶杯看了看,茶汤浑浊,茶叶粗细不一,还有很多碎末。

对爱茶懂茶之人来说这就是茶叶沫子,看一眼都觉得碍眼,但是在历来没喝茶的习惯,平时多是喝白开水,至多生病来客时加些盐、糖的村里就金贵了。

不过她们本就不是来喝茶的,人家一番好心好意,她们自然不吝啬满口好话。

张裴氏听着高兴,指着黄米子半是炫耀半是抱怨:

“都是败家孩子瞎折腾,买回来说让俺们两口子尝尝鲜,可咱们乡下人那有人喝这金贵玩意儿的?又不能当饭吃,喝不惯扔了不是折了福。俺还怕东西放坏了,如今可算遇到识货的人了。”

女人这里说笑,男人们开始说起正事来。

张家元也没多寒暄,开门见山就问:

“你们商量的咋样了?”

张家栋先看了一眼儿子,再给自个描补一下:

“要是旁人,管他是不是有心的,反正事儿是他惹得,结果就是出人命了,俺做儿子的不说让他偿命也得让她不好过。”

不管咋说,李老太太都把他养大,先表一番孝心总没错。

“偏偏这人是宝儿他娘。”

张家栋说着他的为难:

“想让她偿命吧,中间搁着宝儿,放过她吧,俺心里也不得劲儿……

你们见多识广,是以还得请你们给想个法儿,好懒也得给她一个教训,让她不敢再犯才行,不然家里日子真过不下去了。”

张家元兄弟对视一眼。

事情真不好办。

俗话说了,人心难测!

不管什么教训,受教的人不用惩罚自个就先自省了。不受教的人,不说反省,说不定还得记恨上你。

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人休了,那才是一了百了。

要不然学大户人家把人打发到祠堂或者庵堂里修行。

奈何张家刚发迹,不说没有这些手段,就是现在使出来,族人也不见得愿意听。

这并不是族人糊涂,归根究底还是穷闹得。

试想想,把人休了,再娶一个不得花钱?

各家各户本来银钱就不多,有那钱早能给其他儿子娶媳妇了。

送到庙里也一样。

乡下汉子一辈子大多就一个媳妇,村里不兴纳妾,把她送走了,谁给洗衣做饭,谁给生儿育女?

至于张家栋的补描,实在没必要。

他们看多了人生百态,别说张家栋与李老太太不是亲母子,本就差了一层。即使是亲生的,那关系很多时候一言难尽的也不是没见过。

何况,他们与李老太太也有恩怨呢。

杨家人终于姗姗来迟。

“老话常说家丑不可外扬,原本你们自家商量就好。只是我忝为族长,知劲他们又是知情人,索性聚到一起把事了一了,也省的再交代一番。”

张家元刚来了个开场白,杨老头立刻点头哈腰附和,继而数落婆娘:

“都怨这败家婆娘,家里家里收拾不利落,现在连个闺女也没教好。”

说完,摆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求情:

“亲家大人大量原谅她吧。”

千万别休妻啊!

虽然听闺女话里的意思不会休她,谁知道是不是权宜之计?如今李老婆子早埋进黄土里了,突然变卦了可如何是好?

不提杨老头忧心忡忡,只说其他人一听他那话心里就不舒服。

尽管私下里说好不休妻,但对方说的话太气人了。一条人命轻飘飘一句话就揭过去了?起码也该好好赔个不是吧?

别人尤能忍,张裴氏和刘二女两个情绪外漏的却不由面露鄙夷。

张裴氏一张利嘴更是出口讽刺:

“说的轻巧,一条人命到你眼里比鸡毛都不值钱。”

杨老头连连摆手,打感情牌:

“哪里,只是老话常说宁拆十座庙,不拆一桩婚。两个孩子过得挺好,娃都有了,不看大人也得看孩子不是?总不能让宝儿没娘吧?”

“就是。”

杨婆子接话:

“这没娘的苦,亲家应该比咱们都知道。”

真是哪壶不开提哪壶。

张裴氏等人都气炸了。

杨大哥见张家人没人说话,不禁站出来问:

“那你们说咋办?俺妹子不是说了不是有心的,事儿完全是赶巧了?谁让你们让她看着老太婆的?”

说着,他顺嘴说出心中猜疑:

“你们也别站着说话不腰疼,那老婆子是个什么东西谁不知道?她死了你们怕是比谁都高兴呢。”

这句话比杨婆子的话还重,一下子如同捅了马蜂窝。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