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故乡(1 / 1)

南湖随笔 星月无际 6287 字 2个月前

天气预报说下周变天有个雨雪天气过程,气温也会大幅下降,这么一来,估计这个春节也不会暖和了。所以趁周末天气晴好(最高十来度的气温在北方冬季的也算是真正的暖冬了),正好可以回老家看看。前几天,三弟都来电话了,问学生放假了没有,说放假就让她回去过春节,还要单独给她收拾一间房屋来呢。等到这周,已是大三的学生终于放了假,可就是不愿回老家过年。可能对于新生代们来说,他们或许更适应于灯火通明喧嚣无比的城市,而对宁静而广袤的乡下却终究是陌生的。“我每天还要上网课呢!”女儿说。虽然给她说老家也有网络,但还是无济于事。是啊,从小就脱离了土地的孩子,你怎么让她对乡下的一景一物感兴趣呢?不像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对老家已是倍加向往和依恋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人老思故乡,或许这也是人的一种通病吧。故乡难舍,故土难离,老家的一草一木都分外地熟悉,那条绵延东去的河流,还有多少有些变化长出很多楼房的村庄,和生长在此地的乡亲父老一样,都会时不时地呈现在记忆深处,让人挂牵与想怀。孩子不愿回家过年,可能缘由于她出生成长于都市,魂灵内恰恰是少了浓浓亲情的慰藉,缺了馥郁乡情的涤荡。水无源头难以久长,木无根须则难以成材,人少了根本怎么能行远?所以给她一次返乡的体验之旅显得是多么地急需和必要。龙年马上就要到了,节前省亲还是少不了的。提前回去一趟,看看最近家里的情况,探望久未谋面的父母,了解一下姊妹兄弟的状况,心里也就放心了,所以就决定带女儿一同回老家去。

头天和女儿商量好的,本来计划周日上午八点走,可稍微磨蹭了点儿,还是出发了晚了些。喊孩子出发的时候,她却说早都收拾好了。带上头天晚上特意给父母准备的几袋子牛肉,两人就急急地下楼了。这牛肉是真空包装的,二老年龄大牙口不太好,干点的不好咀嚼,这真空包装袋的稍微烂些,适合老年人的口味。大街上还是有些冷,没走多远呢,孩子就嫌走得久了。“还得多远呢?这头都吹得凉了,别让吹感冒了!”她嘟噜道。“不远了,到前边咱就该坐公交车了。”现在的年轻人出门就叫车,都嫌乘坐公交耽误事,或许这就是所谓代沟的表现之一吧。也是碰巧的缘故,平常很频繁的公交车就是看不到,等公交的时候也就长了些,孩子还是迫不及待地叫了车。“五块多钱,多了三块,可这却方便多了,马上就到。”孩子说。果然,没有两分钟,一辆出租车就过来了。刚上了车我就问司机师傅,今天是不是车少?为啥在这儿等了好长时间都没见公交和出租车?“哦,现在正是吃饭的时候,要不是接了这个单,我也准备去吃早饭呢!”司机师傅道。哦,原来如此!现代的出行方式真是便捷,我这老传统经验是不灵验了,老思想是该改一改了。看起来只知道等是多么地被动,还得主动出击才行!这也像极了生活的样子,等靠要的思想是有些落伍了,也是要不得的!

在郊区某车站顺利换乘城际公交,一元钱坐到老家去。这也得益于社会的发展,以前这趟线儿可是城乡公交,车票起码也要五六块的。那时的老旧中巴车也换成了崭新的电车大巴,行进中再也听不到玻璃和车厢震动产生的“哐啷哐啷”的响声了,车厢内很安静,乘坐的舒适度也大大改善了。大巴车静静地驶出城市,奔向了广袤的原野。窗外是北方的冬季所特有的景象,除了一望无垠青绿的麦子,便是路旁光秃秃的树冠延伸远去,还有远处隐藏于薄雾之中的村庄,映衬着微云的蓝天,犹如浅淡浓重不均的水墨画。

大巴穿过了大大小小的村子,又从好几处高速桥洞下驶过,大约二三十公里的样子,就到了我们该下车的地方。这地方原本是镇区之外的三岔口,近来由于镇区的扩张,路两旁全建起了房子,如今已是商铺林立,和镇上已经连成一片,饭店超市颇多,繁华得很。三弟打电话说他去镇上买菜了,马上就返回,要路过这里,让我们在此等他。趁等他的这个时段,和孩子又进旁边的生活商场买了些饮品礼品之类,也不算是空手而归。不一会儿,三弟的车就到了。弟媳赶紧下车,接过礼品放到后背箱里,车上还有他的三四岁的女儿,正笑嘻嘻地喊叫大伯呢。

上车回家!三弟驾车穿村而行,看着和昔日仍旧处处熟悉的村落和道路,却倍感陌生。熟悉的是不变的方位和老模样,陌生的是新近各种的变化。特别是小学的校舍,还在老地方,虽然原先破落的房屋早已长成了两层楼,看着却还是那样亲切受用。“这就是我们上小学的地方。”我指点给女儿看,她好像没啥反应,在她看来,也只不过是很普通的楼房罢了,她怎能感受到回归的喜悦与满足。不过听三弟说咱们村的学校已经被合并了,这里已经被个人租用了。哦,原来我的母校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了,心里难免生出些莫名的无奈与感伤来。原来上学的土路也已经硬化成了平坦的水泥路,不过感觉那时候学校距离家很远的,现在怎么这么近了?“一点儿也不近,还是那么远!那时候是你人小,上小学么,得走好长时间呢!所以你才觉得远呗!呵呵呵……”三弟开着车笑着说。“可不是么!那时候总觉得要走很远的,谁知道也就是一公里左右的样子么!看来还是个人的原因喽!所以人成长不同的阶段,看同一个问题的感受可是不同啊!哈哈哈……”我也笑起自己来了。

约摸三四公里的路程,很快就到家了。卸下礼品掂进院里,父亲正在打扫院子,母亲也在内门口站迎着。“呀,妮子也回来了!”“放假了吧?”父母都在问孩子。“也是这周才回来的。”我道。孩子跟在后面也进来了,也爷爷奶奶地叫着。“老二呢?”我没看到二弟,就问。“还不是又跑城里玩儿去了!”母亲抢着说。我知道他们都嫌老二爱贪玩儿,有点儿不务正业,也就没接话茬儿。三弟和媳妇便把买的菜啊鱼啊的搬到屋里,开始张罗着做午饭了。“今天中午弄几个菜,再做一个酸菜鱼!妈,你再包些饺子吧!”三弟对母亲说。“好,昨天才盘的馅,肉多,还是老三剁的馅儿呢!”母亲道。“简单弄些吃的就行,别太费事了。”我说道。我说我的,可并没人听进去,母亲忙着去和面包饺子,三弟和媳妇也去厨房“叮叮当当”地忙活开了。

走近堂屋,满屋子都是小小妮子的玩具,茶几上,沙发上,就连地上全是她的玩具。这时候女儿和小妮子早跑进屋里玩儿去了,推门去看时,小小妮子正拿了画板,让她姐姐教她画画呢!

父亲拿了铁锨,仍在打扫院落,我则顺着房子东侧往后边走,去看看早已荒废的后院,那里可曾是我童年快乐生活的家园。这后院原本是有两进老房子的,年久失修坍塌了,后来就扒掉了。记得最后边那处两间房是爷奶的屋子,奶奶好像有气喘的毛病,很早就过世了。至今还记得秋天的时候,要爬到房前粪坑旁的那株老槐树上去,弄些嫩嫩青青的枝条,再捡拾些落霜的槐叶,合在一处给奶奶熬汤汁喝,据说这汤是能治气管炎和哮喘的。那汤汁我是向来不喝的,苦得很,很难以下咽。都说良药苦口,可是这汤汁终究也没有治好奶奶的病。再旁边就是低矮的灶火屋。每年腊月二十三,爷爷都要逮只大公鸡在那里给灶王爷祷告一番的。爷爷住的房子里,东边养着一头牛,西边就是他的床。奶奶死了之后,他便和牛相依为命。喂牛的麦秸他都要用手搓得很柔很细,常常把牛喂得很肥,农忙的时候牛就有了大用场,下田犁地耙地都得靠它,它可是个家里的壮劳力。

爷奶的房屋稍前一点的就是父母和我们住的老房子了,因为建的晚,还是瓦房,不过墙是里生外熟的(内墙是土坯,外墙是蓝砖)。家里孩子多负担重,迫于生计后来父亲又学着养起了鸡。他把西边的一间腾出来,搭了层架子,鸡子白天外边放养,晚上就回架子上休息睡觉。架子下边有大约一人高,撒上些沙子,落下来的鸡粪也就很容易清扫出来。不过印象中,屋里总是臭烘烘的,很难闻的。老屋里虽然也用丢弃的碎砖铺了地,但老鼠却是多,它们打洞弄出的土,床下边常常是一堆一堆的。再后来又养猫,又弄老鼠夹子,但总是效果不好,床下边的土堆仍旧时不时地冒出来。这屋子门下有门槛,是为了阻挡小动物进出的。可就是这个门槛,却让我丢了很多珍贵的书。那阵子毕业后未找到工作,就四处去打工,一般很晚才从城里回来,却发现带回来的书少了很多。有一次从城里回来了早点儿,正逮住邻居家小名叫二百块(赶上计划生育罚的款)的小屁孩,他正从屋里偷书本出来卖破烂,感情他人小,把门槛去了能钻进钻出。人是逮住了,书也差不多快被卖光了。哎,那些很多都是在学校念书的时候,省吃俭用勉强攒些钱,才能从新华书店精挑细选宝贝疙瘩般买回来的最爱看的书啊!当时除了生气别的也是无法,至今想起来都是一件憾事,这些都是陈年往事了,不提也罢。

如今这两所破烂的房屋早已被夷为平地了,父母把这些荒废的地方都开垦做了小菜园,种上了成排的树,有泡桐,还有杨树,也有柿树枣树等果树。树还没长大,地也得综合利用,树间留着的空地上,父母就又种上了各种的食用作物,譬如青菜类,芫荽,油菜等。当然如果是秋季了,还会种上些花生。可别小看了这些地方,种出来的作物收成还不少,除了供给一家人吃外,每年还有不小的经济收入呢!“闲着也是闲着,趁还能动,就多少劳动劳动,不仅能活动腿脚儿,还能增加些收入,你爸我俩就少给你们兄弟添些负担么!”这是母亲常挂在嘴边的话。

“呱呱呱……”正走着就听到有大鹅的叫声。循声望去,原来房子旁边有两个栅栏,一个里边有两只大鹅正扬着脖子,伸着高傲的头颅跑着鸣叫,另一个里边则养着好几只鸡,正咯咯咯地乱跑呢。看这鸡鹅看到生人反应这般强烈,就赶紧返回了。父亲已把院子打扫干净了,于是就问他,爸,快过年了,是不是也该炖鹅了?鹅?那可是母鹅,还有鸡子都是下蛋吃的。父亲说。哦!我颓然了,看来父母们想的就是不一样,不像我们这一代,他们考虑的问题都长远些。

看着父亲一瘸一拐地踮起脚尖走路,就又问他,爸,你的脚还没好么?父亲的右脚踝处是二十多年前在外地开饭店的时候烫伤的,一直是时好时坏。也曾带他去过很多医院看过,医生说这是因为静脉曲张血液循环不好而造成伤口愈合困难,俗称老烂腿,不太好治疗。是啊,爷爷就他一个儿子,年青的时候上山拉过煤(那时候用煤,都是拉个架子车到一百多里之外的山上去拉),干了很多重活儿,下力大,腿上的静脉弯曲如盘根错节的树根,看着都吓人。他也用了很多偏方,可一直是好好坏坏的。“前几天,老三还又买了几百块的药,又抹了抹,好些了。”父亲说着,就在小椅子上坐了,把平底敞口布鞋脱下来,露出了纱布缠到脚踝的右脚来。他没有解开纱布,就只把脚踝处的纱布扒开些,就看到了比大拇指还大的创口了,里边还有很多明水,看着都瘆人。“爸,里边是不是脓水?”我问。“不是,这口都小多了,正长肉呢?周围这原来都是黑皮,现在都长白了,好多了。”父亲的手抖动着,指着旁边白生生的皮肤道。说完他又把纱布合上穿上鞋,踮起脚走着又去干活了。望着他的背影儿,心里不觉有些隐隐作痛,哎,自己也太无能了,连父亲的脚也没啥好的办法,真是愧疚啊!

“开饭喽!”还正在愣神,就听母亲屋里喊道。赶紧过去看,她正在锅台边正盛饺子呢,“饭都在屋里桌上呢!”母亲又说。赶紧进屋,见三弟和媳妇,还有两个妮子都坐在饭桌旁等着呢!往桌上看,喔,好大一桌哦!一碗碗的饺子已经摆好,中间是热气腾腾的一大盆酸菜鱼,旁边又摆着好几盘菜。一盘切好的带皮牛肉,一盘凉拌葱头豆腐丝,一盘花生米,还有一份小西红柿。“赶紧喊咱爸也过来吃!”我对三弟说。“我给你爸盛了一碗饺子,他在外边正吃呢!他不过来了!你们吃吧!”母亲说。“那怎么行?不能没规矩了。”我道。就让三弟把酸菜鱼给他端过去,让父亲先吃。不一会儿三弟又端回来了,说父亲挑了几块,又让端回来给咱们吃,说有孩子们在呢!孩子们总比自己优先,这就是父母的逻辑!“那恁俩就吃吧!”我对两个孩子说,“你爷爷让你们先吃呢!”她俩哪懂这句话的涵义?就急急地下了筷子开吃了,随着孩子们对鱼啊肉啊叽叽喳喳的议论,一场热闹的家宴也就开场了。“弟妹你俩也吃吧,忙活了半天,也尝尝自己的手艺,菜和饺子的味道还不错!”我当然也不忘赞扬一下他俩,更不能无视劳动者的付出和辛苦。“那是我剁的馅,肯定好吃了!”三弟说着,脸上的笑很是自豪。

饭后收拾残局的仍旧是母亲,弟媳也跑去厨房帮忙,两个孩子也跑进里屋里去热闹着玩儿了。门口就剩下我和父亲坐在阳光下唠嗑,听他说些村里和邻居的家长里短。我素来不爱关心别人家的事儿,但此时权当是陪护父亲,就专心地听。父亲说得慢条斯理的很详细,谁家又盖三层楼了,谁家的闺女又出嫁了等等。听不紧不慢地说着,不像是在说村里的事儿,倒好像是在虑家事,有时似乎也很羡慕,间或的还会笑上一笑,两眼便会放出异样的光彩来。和父亲聊天,有种久违的感觉,像儿时的旧梦,又如饮了浓郁的醇浆,温暖似午间的太阳,温馨又让人沉醉。哎,我的老父亲就是有颗操不完的心!

“下午回去了,记得捎回去点红薯干儿!”不知什么时候母亲已经忙完了,她踱步过来说,“对了,后边地里还有芫荽和青菜,也挖点回去!”“红薯干在楼顶呢,早晒干了,我带你去拿。”母亲说着,就上了楼梯。她有些胖,上的很慢。我说我去拿,你就别上了。她说你不知道哪个袋子里装的是好的,非要上去。我没法就跟着母亲慢慢上了楼顶,偌大的楼顶上搭建钢架棚子,堆了很多的杂物,有闲置的农具,还有以前他们开饭店用的又大又黑的落地扇等家用电器。她径直来到一溜编织袋前,指着里边的那个说,这里边的大还厚点,你多拿点,回去好熬粥喝,这是咱们沙土地种的红薯,绵甜的味道很好喝!我知道我这三口之家,只有我爱喝粥,拿多了也没用,但也不能说不要,以免母亲不乐意,便多拿了些,不行就慢慢放着多喝些时间么!

从楼上下来,母亲又带我去房后挖芫荽。那芫荽长得葳蕤得很,浓绿的叶梗很肥硕,她指了几处,说这里好,那里不好等,生怕我挖错了似的。

太阳西斜了,女儿开始嚷着要回城去,说还有网课要上,回去晚了公交车上人多,她会晕车等等的理由。父母看也是留不住,就送出来了。三弟三口仍开车送我们,到了通往城市的大路上,我就让三弟一家返回。他坚持要送我们回去,我还是拒绝了,坚持乘坐公交车,不麻烦他了。临走,三弟家的小小妮子还不愿让我们走,车窗里边她一个劲儿喃喃地小声说:“伯伯去哪儿啊?不让姐姐走呢,……”看她那无助的眼神,分明就是自己儿时的迷茫,她那幼稚童真的眼眸里藏着的,是无奈?还是沮丧?还是向往?总是说不清,道不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