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车上的变迁(1 / 1)

南湖随笔 星月无际 1801 字 11个月前

正月十一登上了北上的列车,因为正值春运,旅客仍是蛮多的,从海口进站开始,就摩肩接踵了。待到来到车上,几乎座无虚席,满车厢的都是人,看起来春节出行的人还真是不少啊。列车渡海浪费了不少时间,期间还经历了断电的过程,把人们热的是汗流浃背了。过了雷州站,人员就开始流动起来了,听说四五六车厢竟然是空的,所以三号车厢的人都跑过去睡觉去了,车厢里也就松散了不少。原来拥挤热闹的列车也就不那么吵闹了。

对面一溜车座坐的好像是一家四口人,父母也就四十多岁年纪,两个男孩大概也就一二十岁。母亲个子不高,略胖的体态显得有些臃肿,嘿呦的短脸庞,一双细眼睛,不过倒也很耐看。父亲黑瘦,穿着很朴素,一看就是打工一族。果不其然,听他们和同座交流,原来是在三亚附近搞精装修的。不过听说这两年也不好做了,一是需要垫资,二来价格也都很透明,三呢,说是在这边做没规矩,压价得厉害,不像在内地还是有章可循的。一栋楼的装修活儿也能干个一两年的样子,只能说能干,赚不了多少钱的。两个孩子也都成人长大了,看的出父母的压力是不小。母亲毕竟是疼爱孩子的,不时地给两个疲惫的孩子整理衣服,从包袱里拿出饮料和吃的来。一家人虽然奔波在旅途,但也是其乐融融,满满地幸福,看得人徒生出莫大的羡慕来。

列车轰隆隆地行驶中,车厢里依旧是那么地热闹。有来往的列车员在忙碌地打扫卫生,或许他们身兼数职,一会儿给大家报站,一会儿又帮旅客整理行李,提醒带孩子的旅客注意安全。还有来回穿梭卖快餐和副食品的,他们售卖的腔调好像是编排好似的就那三四句,倒也通俗易懂,简单明了。“啤酒白酒矿泉水,花生瓜子红糖各种小吃,道口烧鸡五香牛肉了!”这个刚过去,便又来一个女低音,“米饭炒菜快餐饭,十五不卖都卖十块了!炒面米饭都是十块了!”工作人员推着小推车,熟练地吆叫着,不卑不亢,慢声细语的也颇为好听。也有旅客买来吃的,但很多的都是从包里拿出来准备好的水果面包之类简单充饥。也有人拿了泡面出来,到车厢连接处接上一通开水,泡上热腾腾的方便面吃。

眼下的列车的条件确是改善了不少,不仅秩序井然,而且服务也跟得上,或许这当得益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素质的大幅度提升。看着眼前干净整洁颇为安静的列车,不免让人想起三十年前的乘车经历来。

那时候的列车很是拥挤,还是名副其实的硬座,车厢里简直可以说是摩肩接踵,还有很多买站票的,几乎是人挨人了,甚至车座底下躺的都是旅客,远没有当下这样坐着的宽敞和舒适。因为人太多了,车厢装不下,有的站点干脆就不停车。还有的虽然是停车了,也不开列车门,到站了旅客全是从窗户上下车(那时候的车窗是可以打开的,我就有几次上下车都是从窗户爬进和跳下来的。

不过那时候虽然条件艰苦一些,但列车的播音还是很靠谱的。播音员不停地用标准的普通话给大家播报上下到达的站点,还介绍当地的特产与风土人情。不像眼下的列车,由全能的列车员站在那里,程序式地吆喝几声了事。或许这也列车管理改革的成果吧,明显地是节俭了环节,压缩了岗位,精简了人员,列车员一人当几人用。报站员,卫生员,列车员全是一人的职责了。

坐在列车上,身旁是来回穿梭不停的人流,看着不同角色、性格迥异、各色人等的旅客,不由得又让人想起了钱钟书老先生的《围城》。方鸿渐旅欧归来在轮船上见闻,好似和这个列车上的没有多大的区别,只不过列车的旅程是太短了些,还不足以发生那么多的有趣故事。但情节是类似的,角色是类同的,感受是如出一辙的。是啊,人生旅途一场,本来就是故事的连续剧,有人上车了,就有人下车了。有的故事中断了,也有很多新的故事发生了。谁也不知道人生的下一站是哪里,也不会料到会遇到什么样的人,发生何种新奇的故事。或许这趟旅途是孤独的,或许它又是惊喜多变的,不经意间便能成就你唯一而又不可重来的单程人生。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