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4章 大汉富豪榜(2 / 2)

明末称雄 木子蓝色 8234 字 2023-05-25

在征服蒙古草原关外辽东,开拓西北以及平定西南,继而收回中南三宣六慰,及至吞并日本合并朝鲜,现在民政司上呈的最新人口普查情况,大汉帝国的人口数字,已经突破了三万万。

这是一个相当惊人的突破,华夏历代王朝,还从未有一个朝代突破三亿人口的大关。虽然在各朝各代,都只登记纳税成丁,总会有大量的妇孺僧道太监宫人贱民甚至军丁等都并不列入人口登记之中,但就算把所有人口加起来,估计各朝都不曾有过突破三亿人口的。

神圣大汉以前,历朝各代人口最多的时候应当还是明朝,到万历末期人口应当达到两亿多,但三亿,依然是个从未突破过的大关。

现在,大汉拥有了三亿人口。

其疆域面积,更是远迈汉唐,超越宋明。

北抵大冰洋,东抵太平洋,南抵喜玛拉雅,东抵天山天脉。

龙汉二年,大汉终于灭掉了满清,也灭了日本,还合并了朝鲜。同时,青藏也向大汉表示臣服归顺,仅凭这样的赫赫武功,刘钧就足以自豪的说一声论英雄还数今朝了。

回陛下,今年朝廷的国库盈余达到八亿银元,而且各省财政也或多或少有些盈余。宽裕者如顺天府,其今年财政盈余就达到了八百余万银元,另外南京天津上海扬州汉口广州杭州几大城,也有超过百万银元的财政盈余。今年,朝廷上下都能过个肥年。

南京的丝缎,上海的棉布,汉口的铁天津的船广州的糖扬州的盐杭州的茶刘钧笑着道,这些地方近两年抓住机遇,发展特色经济,做的很好啊。南京在崇祯时期,织户还很少,可如今南京却有织机五万多张,织机数量占到全国近半,远超苏杭。上海的棉布纺织也发展非常快,如今上海棉布产量已经是全国第一。

这两年,朝廷给各地官场补给了许多新鲜血液,尤其是在新的考核制度下,官吏们的办事效率都高了许多,在以大力发展经济的朝廷号召下,各地都在主抓经济。

陆维章所说的这些城市,都是如今朝廷经济发展最快的一些城市,且都是大城市,这些城市也是朝廷换血最厉害的地方,大量的有为官员,年轻有干劲的吏员加入,是对朝廷要求贯彻最好的地方。

充分发挥城市经营的理念,利用各大城市的巨大人口,以及交通等优势,发展主打产业,力争朝廷的支持,如今已经各自都发展出了拳头产业。

靠着这些支柱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形成独特的区域优势,今年这些城市都获得了好收获。完成国税上缴的同时,还各自有了四五百万到一千万的财政盈余。

在许多地方官员还在眼巴巴的指望着朝廷的拔款,指望着朝廷给他们的官吏老师们发工资的时候,南京天津等这些城市,已经把他们远远的甩到了身后,都有了自己丰厚的金库。

可以预见,以后这些一线大城市。只会跟那些只会等望靠的地方,差距越来越大。

现在天津南京这些经济发展的很快的大城,已经连带着城市地产都大幅度升值了。天津等城已经开始学顺天府的样,开始卖地皮搞开发大把的赚钱了。

这就是国家经济一体化带来的巨大优势啊,苏松一带放心的搞桑麻养蚕纺丝织布,台湾则大力发展甘蔗种植和制糖。而闽浙一带则大力发展茶叶种植的同时。也在大力种植烟叶。广西也在大力种植甘蔗,云南种茶种香料种咖啡种巧克力豆可可树。江西主打瓷器生产,湖广粮食种植,山东山西的黄金煤矿开发。

大汉帝国的不同区域,抛开传统的粮食种植,而是发展地方特色经济。

传统的苏松粮仓,现在成了最重要的经济作物区,同时东南海港。也是重要的贸易港,以及造船业十分的发达。

湖广和中原地区则成了重要的粮食产区。山西陕西则大力发展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开发。

草原成了帝国最大的牲畜和奶肉制品的提供地。

各地不同的商品迅速流通到各地。百姓能买到各种各样的商品,从粮食到牲畜从海鲜到煤炭,再到钢铁生产工具,到油盐酱醋糖酒。

这也是一种分工合作,一个农民,如果在一块并不肥沃的土地上种地,可能收益微不足微。但如果这块地下有一片煤炭,那么他们采煤出售,其获利可能是种地的十倍。而如果一个农民在原来的稻田里改种桑养蚕,其收获也有可能是种稻的数倍。

对于朝廷来说,它就是那只总揽调控大局的手,国家三亿人,不可能都去做农民都去种地,全去做农民种粮食,生产出来的粮食便会过剩。只要保证部份的人种植足够的粮食就足矣,其余的人可以去做别的,种桑养蚕,种麻织布,种棉种甘蔗,种香料种茶树,种大豆种土豆玉米,甚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还可以去挖矿去造船去炼铁,制造出更多的商品。

更细的分工,更多的便利,更好的生活。

朝廷有八个亿的财政盈余,明年的日子更好过了

陆维章点头,财务司预计明年中央朝政收入能达到二十个亿。

二十亿中央财政收入,加上今年八个亿的财政盈余,还没算上今年全国地方上的财政盈余,以及明年地方上的财政收入,若加在一起,这会是一个巨大的数字,若让这个时代的欧洲各国看到,只怕他们会辣眼睛。

刘钧不由的想起了摆在桌上的一份奏章,那是东厂呈报上来的,标题很有意思,大汉民间百富榜。

其中榜首第一人,以五千三百多万块银元的身家荣登榜首。这个百富榜,前十名,都是高于三千万银元资产的,第一百名,都有足足五百多万银元的资产。

若不是这个榜是东厂上报的,刘钧还以为是哪个茶楼酒肆里传来的什么野榜。

五千多万银元啊,这要是放到后世去,起码也是百亿富豪,说不定得是千亿富豪。在清代时,也曾有一些超级富豪,身家几千万两白银,但那些要不就是大盐商,要不就是些官倒。

得益于神圣大汉对于工商业和商人们的宽容和鼓励态度,这几年一些胆大又进取还好运的商人,确实大发横财。

当然,若真论大汉首富,肯定没有人能超过刘钧。

刘钧名下那些产业,全是最赚钱的产业,而且个个规模庞大,随便拿一个出来,就相当吓人。

另外,那个百富榜上也并不完全对,比如其中有些人就榜上无名。如刘钧眼前的财务卿陆维章。这位国丈爷早几年为刘钧打理产业,刘钧是给了他股份的,他自己也还有经营着陆家的产业,搭着顺风车,也是大发特发。

别的不说,就光他在几家银行和东印度公司里的股份,就绝不会少于三千万身家,若排到榜上去,肯定能进前十。

其实那榜首的沈家,就是刘钧的一位合伙人,沈首富在大汉东印度公司,这个庞大的海贸集团里,占据着不少的股份,而且沈家还是拥有两万多张织机的大织造商,同时他还有一个大造船厂,以及一个很大的船运公司。

早在明朝时,沈家就算是江南数的着的大富,上了刘钧的顺风船后,这几年更是顺风顺水,发展一飞冲天,如今悍然以五千三百多万块银元的资产荣登首富宝座。

甚至在这张东厂提供的百富榜上,很多富豪其实都是刘钧的合作伙伴,是他那些庞大的垄断集团的股东。

神圣大汉的经济总量提升的真是很快,百万富豪正批量的产生。

大量的资本家正在产生,刘钧甚至有些担忧,这些资本家若是一朝羽翼丰满,会不会在大汉帝国来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啊

资产阶级这头巨兽会不会失控

这也是一个值得刘钧深思的问题。未完待续。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