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二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成果(1 / 2)

科技尽头 一桶布丁 9844 字 10个月前

对于三月的热切,宁孑并没有太多的表示,不过他对于三月口中的材料成品很感兴趣。

说起来这段时间他没有太过实验室的情况,一方面是处于对三月的信任,另一方也因为宁孑发现他对在实验室里处理具体的问题其实并不感兴趣,相比起来他更喜欢呆在房间里思考问题。

用三月的话说,这是人类的通病,用一个字就可以形容——懒!

它曾经的主人也是这样的,对于需要反复操作的试验工作总喜欢推给别人去做。

但宁孑并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不是懒,只是单纯觉得思考比亲自动手操作更为有趣。

当然,两种不同思维模式的物种之间并没有对这个问题争论太多,可以理解为在去观看成果的路上,两个无聊的思维用拌嘴来打发时间,直到看到宁孑看到了三月口中的宏观新材料实物。

随后一直以来都很澹定的宁孑是真的被震撼到了。

虽然他并没有去过多的这次试验,但关于每个实验步骤,会用到哪些设备,都已经刻印在了他的脑海里。

最初应该是从最基础的微观试验开始。

这个过程并不涉及到具体的材料制造,只是通过观察跟分析微观粒子,或者说从许多数据中分析出粒子的运动轨迹,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计算推导出介质空间的存在,最后再把通过介质空间跟微观世界联系起来。

这一阶段是纯粹的理论验证阶段。

接下来则是将一些微观的粒子送到介质空间,让其进行交换,这个时候会发现有质量粒子,也就是粒子物理中的慢子会出现一些奇异性的改变。再然后就是通过加大实验室范围,开始重复性试验,知道找到方法,将宏观物质送入介质空间中然后再取出。

整个过程需要重复许多遍才能找到把握好两个空间不同运动系下的坐标。

当然这里的宏观物质并不是日常生活中认为的宏观物质,只能说是脱离了量子物理规律约束的宏观物质,比如十分一根头发丝,也就是十微米左右。这个大小已经是人类肉眼能分辨出的极限范围了,但其实依然属于宏观场景。

然后是材料不断融合的过程,通过不断的积攒材料然后融合,最后呈现出大概能有一个可乐瓶盖那么大的材料大概需要重复数千次试验。

当然这是他看过另外一个世界完整试验报告后,在心底大概留下的印象。

按照刚刚三月的汇报,只有97次完整实验室记录,三款宏观可直接观测的材料,在宁孑想来大概最多也就是头发丝大小,但他此时看到的明显不太一样。

因为三月的宏观可观测是真的足够宏观了,其中最大的一块可观测材料大概有一辆b级轿车那么大了,呈长六边形,材料上面堆叠着一些大型砝码,就那么漂浮在实验室专门的玻璃房的空中。….

喵,这是目前实验室合成最大的反重力材料,两个之间距离是6.2米,宽度2.3米,厚0.07米,总质量-631.23KG,在地球上能提供大约507.78牛的斥力。目前看来这款反重力材料的材质分布的较为均匀,这一点可以通过移动砝码进行测试。更具体的参数可以在电脑内查询。

小猫跳到实验室的栏杆上,稳稳的站在那里,骄傲的介绍着。

宁孑看着玻璃房中的材料,半晌没能言语。

虽然早已经知道这种材料的特性,但是当这东西真的活生生出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依然被震撼到了。

宁孑不知道那个世界的人们第一次从实验室里提炼出这种材料时是种什么心情,此时他只觉得整个人有种要炸裂的感觉。

虽然三月已经不止一次在他面前描述过那个美好的未来,但听到

的描述终究没有现实中看到带给人的震撼大。

如此庞大的材料承载着通过机械臂调整的砝码漂浮在空中本身就会给人一种极强的冲击感。

当然这种冲击感并不是单纯的视觉冲击,而是对脑海中那个根深蒂固的物理世界造成的冲击。就好像一个不可思议的大型魔术,不同的是这次是以科学的名义。

其实有时候就是这样。

科学很多时候跟魔法没有什么不同,就好像魔法故事中女巫的扫帚能飞天遁地,如果科技按照现在的进程继续发展下去,制造棍状的低空飞行器并不是一件很人困扰的事情。

真正困扰的其实是工程师跟管理者,而不是科学家。

因为前者需要最大程度的保证人们使用这种产品时候的安全,制定一系列的规定来让人们在利用工具的时候不会把自己的小命玩没了,而科学家们只需要把这东西做得飞上天就成功了。

此时的宁孑就处于这种震撼之中,以至于久久没法言语。

喵……你真的不打算说点什么?

宁孑长出了口气,问道:这跟你之前描述的好像不太一样,二十多天你是怎么制造出这么大一块材料的?

喵,你接触到的是刚刚发现按部就班的科研手段制造的速度,在完成了基础性试验之后,我按照之前的公式重新确定了坐标系之后,就直接用了量产的手段。

要知道曾经仅仅是我前主人控制的基地,都已经能达到每年送十多艘火星级探访船、数十艘地球级跟数百艘月球级科考船进入天空,并在太阳系内进行各种科考跟文明建设活动。

由此你可以想象这种材料的生产技术有多么纯熟。成熟的标准、成熟的流水线、成熟的品控系统,有了这些资料辅助,跟这些可联网操控的设备,以及完全自动化的小车间,要完成这项工作其实并不太难。

宁孑点了点头,算是认可了三月的回答。

不过他也清楚,三月的小脑子里就没什么难度大的事情。….

所以宁孑还是追问了句:所以天文学大会上就把这块材料拿出来展示?

站在栏杆上的小猫昂着小脑袋,圆熘熘的眼睛盯着宁孑,问道:喵,秀肌肉当然就要把最强势的一面呈现出来。要让大家知道你的闭关可不是跟他们开玩笑的。

【讲真,最近追更,换源切换,朗读音色多,安卓苹果均可。】

毫无疑问,这句话说得极有道理,也很有分量。

唯独只有一个问题,宁孑发现之后的每一步他都会更难解释了。

心底藏着一个不能与任何人诉说的秘密其实是件负担很重的事情,尤其是还要拼命来圆的时候。

三月似乎看穿了宁孑的想法,又动起了它的小嘴巴:喵,不要觉得有压力。实验室的电脑里有完整的试验记录,每一步都有详细的分析过程,以及相应的数学模型,从科学上说这些报告是极为严谨的。

严谨到不可能有任何人能从中挑出任何毛病,最多最多也只能感慨一句你的运气太好了。当然你也完全可以解释,所谓的好运气其实是建立在严谨的科学分析跟数学理论之上的,别人没有这种好运气,也许纯粹是数学不过关呢?

宁孑被三月的解释逗笑了。

其实他其实也并不太担心这些,毕竟宁孑对三月的严谨是极有信心的。其实他更担心的是大家能否承受的了这种冲击。

这大概就相当于宇宙的真相终于露出了冰山一角。当然好处也是有的,而且很大。

比如宁孑坚信,这次在宁园举办的天文学高端论坛之后,体大起码能吸引几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这里安家,甚

至还能让他们心甘情愿的接受教职,每个月在体大上几节课是最基本的,甚至还能帮体大带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出来。

呼……

宁孑长长的出了口气,再次深深的凝视了一眼漂浮在玻璃房中的新材料一眼,这才说道:当然,你说的没错。等会我要先跟蒂姆·库克通话,然后我得先打电话找几个人过来看看……嗯,明天吧,我得先把你说的那些实验室报告过一遍,这样比较好解释。嗯,就先这样吧。

喵……

……

华夏,燕北体大,宁家小院。

蒂姆·库克打死都没想到,他万里迢迢从美国飞来华夏之后,想跟宁孑见面聊聊竟然还得通过。这个操作在华夏用一个字就能形容,那就是——骚。可惜的是,如此简洁且含义极为丰富的字竟然没有与之相匹配的英文单词。

这一度让坐在宁孑书房里的蒂姆·库克不知道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心情。

他好歹也是世界市值第一公司的铁Eo,不管到哪里都会受万人敬仰,在华夏这个小家庭里,不但要跟近在区区几十公里的人通话,而且刚刚他并不算丰富的汉语词汇,还让他听懂了此时身边这个年轻女孩似乎称呼他为小老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