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千年约战十二(2 / 2)

宋吹 花花和尚老道 3482 字 2023-05-27

这个想法得到了赵佶的大力支持,赵佶对这个寒酸的皇宫早就看不顺眼了,早就想拆了重建了。

萧何就曾经说过:“天下方未定,故可困逐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以加也。”

宫殿从古至今就是最能彰显一个国家财力大小的代表。刘邦此时刚刚平定了天下,无论是以前的敌对残余势力,还是北方远处的匈奴之族,都在虎视眈眈地看着他,或许还在找机会反扑。此时最重要的就是建立起汉朝的威信来,震慑他们。

萧何修建了这个宏大的未央宫,可以极大地凸显王权的威严,不论是在文化上,还是在精神上,都起到了一种震慑的作用。

后来的历史再次证明了萧何这个举措的正确性。经过一代代的统治,汉朝逐渐兴盛了起来,尤其是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国力一度达到了顶峰。

汉朝有未央宫、唐朝有大明宫、明清两朝则是故宫紫禁城。

唯有宋朝这么一个经济高度发达的朝代,它的皇宫却显得平淡无奇、默默无闻。

与前朝相比赵氏皇帝居住的皇宫都显得略显寒酸。据史料记载,宋朝的皇宫规模很一般,史载“宫城周回五里”。所谓的“周回五里”指的是周长五里,要知道唐朝的大明宫,周长最少也达到15里。而且宋朝的“宫城周回五里”指的还是皇城,皇城之内还有宫城,要知道大明宫的周长15里指的可是宫城。两相比较之下,宋朝的皇宫兼职就是“四合院”。

这样的宫闱建造跟宋朝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是“背道而驰”。

事实上,在宋太宗继位后感怀皇宫太小,想要扩大皇宫的规模。当即找来了工程师傅,连图纸都画出来了,可是在马上就要施工的时候,却碰到一个难题,那就是拆迁。为了顺利修建皇宫,赵光义派出了许多说客去做周边百姓的思想工作,希望皇宫附近的这些人家迁走,但最终落得一个“居民多不欲徙”(也就是遇到了钉子户,赵光义只好放弃了扩建计划的结果。

在皇权至上的封建时代,皇帝想要扩建皇宫、改善生活,居然遇上了钉子户,只能放弃,你能想象吗?

这就是宋朝!

宋朝建国之初,宋太祖赵匡胤一直在思考如何汲取前代教训使江山社稷得以永固,感怀前朝百姓因收到剥削压迫而最终奋起反抗,遂下令命人刻了一座石碑,立在太庙寝殿的一间密室里,平时遮蔽得很严,任何人不得进入,只有太庙四季祭祀和新天子即位时,这间密室才能打开,届时天子在一名不识字的宦官引领下进入,别人都不知道碑上刻的是什么。

靖康之变后金人入侵,才打开了这间密室,众人才看到了碑上的内容,根据王夫之《宋论》的记载,这块神秘石碑上刻的是赵匡胤交代给后世子孙的3句话:“保全柴氏子孙,不杀士大夫,不加农田之赋。

这三句话更多的是要表达赵氏皇族对前朝皇室、对士大夫、对百姓的敬畏之心。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皇太后韦氏附葬于永祐陵,因陪葬工程,需要拆迁一部分“士庶坟冢屋宇”,宋高宗在下令拆迁前,特意要求“先估实直”,最后按照市价加倍的标准进行了补偿。

还有就是但凡朝廷因故要拆一些房屋,如果这些房子都租出去了,所以在制定补偿标准时不仅考虑了对房屋主人进行补偿,对租房人也给予了补偿,但即使如此,仍有人提出标准不够高,朝廷于是“再行审核,稍与添给”,最后提高了补偿标准,并增加了一笔搬家费,才妥善处理了这件事。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