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三章 还把骨灰给扬了!(求月票)(2 / 2)

教育?

韩成这话说出来之后,不论是朱元璋还是马皇后,都不由微微愣了一下。

很显然是没有想到,韩成所说的补充,竟然是这个。

“教育是重中之重。

岳父大人之前不还说,科举所选拔出来的这些官员,之前只学四书五经,全是为了应付考试。

对于的治国理政这些,懂的倒是不多。

所以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华而不实。

岳父大人觉得他们,非常不好用吗?

真的说起来,让那些通过科举出来的孔孟门徒,先去做胥吏进行历练,也只是治标不治本。

这真正的根本,不在那上面,而在于教育上。

既然这些选拔出来的人不好用,最为重要的原因,是当初没有学过相关的知识。

那为什么不在开始学习之时,就传授他们这些呢?

把这些相关的知识教给他们,今后再通过科举选拔出来,用起来岂不是要顺手的太多?

朱元璋闻言点头:“你这样说倒是不错。

不过也不能说,没有教这些东西。

比如咱弄的国子学里,就有教授算学,还有治理河道之类的科目。

要不然为什么国子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用起来好用呢?

你说的这些,咱之前已经是想到了!

在这上面,咱爷儿俩,可谓是英雄所见略同!

朱元璋说这话时,面上忍不住的露出了一抹的笑意,带着一些洋洋得意。

言语之中,也不自觉的就用起了‘爷儿俩’这样的词儿。

一看便是不知不觉间,已经把韩成当成了自己的子侄。

要知道,一般而言,朱元璋可是只会对朱标用上‘爷儿俩’这个词儿。

其余的,就连燕王朱棣,晋王朱棡,也很少被他如此称呼。

可现在,韩成却得到了朱元璋的这种称谓。

若是被别人知道,还不知道会羡慕成什么样子!

韩成道:“岳父大人高瞻远瞩,这安排自然是极好的。

只是……国子学培养出来的学生,终究不是一个长久之策。

这需要和科举相结合才行。”

“和科举相互结合?”

朱元璋念叨了一句,声音带来一些迟疑。

“对,就是和科举相互结合。

不和科举相互结合,科举考试只考四书五经的话,那么哪怕是学校里会教授这些内容。

那这些学生们,也不会把太多的精力,给放到这些科目的学习上。

只会主攻四书五经。

毕竟,那才是能让他们高升的门路。

为什么这么多人,热衷于学习四书五经?

就是因为将之学的好了,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从而获得官身,实现人生腾飞。

学其余的,都是在万般无奈之下,才进行的选择。”

听到韩成如此说,朱元璋显得有些意动。

道理确实是这么个道理。

想要让人重视这些知识,结果科举的时候,却还只考四书五经的内容。

这样的话,别人肯定不会在这上面花大力气。

只会把所有的精力,都给投入到考试所需要的四书五经上。

自己现在举办过的国子学里面培养出来的学生,之所以好用,就是因为他们不必经历科举。

他们所学到的本事,在今后便是他们晋升的阶梯。

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学生们,自然不会独宠四书五经。

可若是重开科举,还是只考四书五经,那这些人肯定会一股脑的往四书五经上钻。

其余的都会放下。

“你的意思是说……要进行科举改制?”

朱元璋沉默了一会儿,望着韩成。

韩成摇头道:“也不算是科举改制。

毕竟科举在此之前,不就是分科取士的吗?

除了进士科之外,还有明经科之类的。

现在不过是把科举的这项优良传统,加以强化。

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考试科目而已。”

韩成在这里说着,自己在这上面的看法。

结果朱元璋却忽然一下子变得激动起来。

“你的意思是说,这科举一开始考的,就不光光只有进士,还有别的?!”

韩成点头道:“对,谁说科举一开始时,就是只考进士的?

除了进士及第之外,还有明经科等其余的科目,进行分科取士。

比如唐朝时的科举,只有极少的一部分人,才是进士及第。

剩下的大部分都是通过考其余科目,才上去的。

虽然进士科让人趋之若鹜,但是其余科报的考人也一样不少。”

朱元璋在听了韩成这话之后,面色变得更加的难看起来。

这反应令得韩成显得很是意外,不知道朱元璋这是什么情况。

怎么说的好好的,突然间就变成了这样?

“岳父大人,怎么了?”

韩成望着朱元璋询问。

朱元璋没有说话,好一会儿他猛的一拳捶在了桌子上:“入它娘!

咱又被人骗了!”

朱元璋又被人骗了?

韩成闻言一愣。

什么人这样大胆,还敢骗朱元璋?

朱元璋脸色难看道:“这些人当真是胆大妄为!

之前有人在市舶司上骗咱,以至于让咱丢掉了那么多的钱。

现在咱才发现,在科举这等重大事情上,咱竟然也被人给骗了!

骗咱的人,还是宋濂!”

朱元璋说到后来,声音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一样。

在这科举上被人骗了?

骗人的还是宋濂?

韩成很是意外。

宋濂可是大明前期的文坛大佬,同时也是身居高位的能臣。

在洪武朝,是一个极具耀眼的存在。

影响力也非常的大。

比当初被朱元璋弄死的高启,影响都大。

对于宋濂,韩成还是有不少了解的。

毕竟当初上学时,所学的《送东阳马生序》,一直到现在,韩成还能大差不差的给背出来。

而据他所了解到的,宋濂此人不论是品行,还是学识之类的,都没得说。

怎么现在朱元璋却说宋濂骗了他?

朱元璋愤愤道:“咱之前准备开科举之时,就曾询问过宋濂他们,科举怎么开,都考什么。

宋濂给咱的回答是,考科举就是考进士,考进士就是科举,这两者是相同的。

也是因此,咱一直觉得,开科举取士,取的就是进士。

毕竟在此之前,咱也经常听人说考进士,还有状元、榜眼、探花什么的。

除了这些,别的也没有听说过。

可现在,听了你说的咱才明白,原来在之前,开科举居然考的项目那么多!

所选取的人,也并非都是进士,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才是进士及第!”

听了朱元璋的话之后,韩成才知道为什么朱元璋反应,会如此之大。

原来在此之前,他竟然在这件事情上,被人给狠狠的欺骗了。

而欺骗他的人,竟然还是以宋濂为首的人!

这让韩成了然的同时,又觉得有些讶然。

若非是听朱元章说,他还真的不知道,历史上风评很好的宋濂,竟然会做出这种事情来。

不过转念再一想,宋濂会做出这种事,倒也并不让人觉得奇怪。

毕竟不管怎么说,宋濂的首要身份,都是儒教门徒。

自然会以振兴儒教为根本。

而科举只考进士,考四书五经上的内容,从中获利的,毫无疑问就是读书人,是儒学!

他们可以通过这样的办法,从根本上来强化儒学的地位。

果然,这学术之争很残酷。

孔子就曾诛了少正卯。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宋濂这边为了儒学的发展,占据正统地位,面对朱元璋时,在科举这件事情上使用上一些手段,倒也不足为奇。

但这事情对于韩成来说,比较能理解,但对于朱元璋而言,可就没有那么好受了。

毕竟朱元璋对于宋濂,是真的很信任。

不然之前也不会给他那么多的殊荣。

宋濂在儿子牵扯到胡惟庸案当中后,还能免上一死,虽说是太子朱标,还有马皇后两人出面,为宋濂求了情,朱元璋才会网开一面。

改死刑为流放。

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宋濂本身就在朱元璋心中,有着不低的地位。

否则的话,哪怕是马皇后和朱标两人求情,他也难逃一死。

结果现在,朱元璋却在韩成这里,发现宋濂这个看起来非常可以的人,竟然在科举这件事关国家根本的事情上,欺骗了他!

朱元璋的心中,要是能够好受,那才是怪事儿!

“娘个腿!!”

朱元璋忍不住出声骂道。

“这些读书人,果然没有一个好玩意!

一个个看上去正直无比,可实际上最是虚伪,最善于伪装!

就连宋濂这个老倌,都能在不知不觉间,给咱挖了这样一个坑!

还让咱一直到现在,没有发现。

让咱误以为是科举不行。

弄了半年,原来是他在这科举上面,隐藏了那么多的东西!

其心可诛!!”

朱元璋气的七窍生烟。

“可惜宋濂这个老倌死的太早了!

他若是不死,咱这次也饶不了他!

让他好好的知道一下,欺骗咱的后果!”

朱元璋咬牙切齿。

宋濂在去年被流放的途中,已经因病去世,享年七十二岁。

而这也正是让朱元璋,感到气愤的原因。

若是宋濂不死,他肯定要好好的整治整治他!

出口心中恶气。

结果现在,连整治都整治不了。

宋濂的这种做法,在朱元璋看来是绝对不可饶恕的。

甚至于比他儿子牵扯到胡庸案里,都要更加令人气愤。

这可是科举!

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根本!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

这是多大的事!

为了选拔出好用的人才,自己当真是愁的头发都快要掉了。

结果宋濂这些老倌,明明知道更好的办法,却为了他们的一己之私,为了儒学发展,为了稳固儒教地位,扩大儒教影响。

竟敢到这种事情上,如此欺瞒自己!

当真是可恨!

他们这是欺负自己读书少啊!

朱元璋的心里,憋着一股子邪火。

边上一直在旁听,没有怎么出声说话的马皇后,在听到了这些之后,心情格外复杂。

她是真的没有想到,宋濂竟然还做出了这种事情!

早知道会如此,自己当初肯定不会给他求情!

当真知人知面不知心!

“还好韩成你来了,不然咱会被他们给一直的蒙蔽下去。

以为这科举不好用,考科举就是在考进士!

分科取士好啊!

分科取士的话,就能通过科举,选拔出各种好用的人才。

再配合相应的教学,以及韩成你所说的,让人先当胥吏,进行历练,用实际的工作,对他们进行选拔。

选拔出那些不仅考试考得好的,在做实事方面,也有能力的人。

这当真是治国良策!

如此以来,那选拔上来的人,肯定好用。

甚至于比咱培养出来的国子学的学生,都要更加的好用!”

生完了宋濂的气,朱元璋又想起韩成所说的这个补充办法,不由得为之欣喜。

有了这个补充,韩成所说的这些,才算是彻底完整。

从教学,到科考,再到为官,这一系的东西相辅相成。

如果真的能够推行下去,定然能够选拔出来,很多真正的人才。

而不是那些只会空谈之人!

韩成今日对自己所说的这些,当真是给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令自己豁然开朗!

原来科举是这么用的!

原来不是办法不好,只是自己之前没有掌握到位!

韩成见到朱元璋这激动的神色,当下便开口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学习是重中之重。

只有有了足够的高素质人才,大明才能高速的发展。

陛下若是想要令大明,有一个不一样的发展,想要很多跨时代的好东西出现。

只靠我一个人是不行的。

需要培养各种各样的人才。

只有大家共同出力,才能够推动大明日新月异的向前发展。

所在教材上面的编撰上,是重中之重。”

韩成图穷匕见!

朱元璋闻言,望着韩成道:“你小子,之前咱说你要刨了读书人的祖坟,还是说的有些轻了。

你这哪里是要刨他们祖坟?

你这是刨了祖坟之后,还要挫骨扬灰!!!”

(最后一天了,求下月票,还有月票的书友投一下吧,拜谢了。)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