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七十九章:投资移民进大明(2 / 2)

商业区里面,除了商业区,各类体育场、体育馆、剧院、舞台则是最为核心的设计了。一个城市要想赚钱,光靠生产是没有用的。因为生产的钱大多进工厂主了。必须要依托各种类型的消费把工厂赚主的钱再反馈回社会。

这样,才能形成财富的正循环,也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城市财富才能越做越大。光做生产,特别是初级产品生产,只会加大贫富差距,一来地区发展后劲不足,二来,那些老儒生挑刺的能力还是有的,不被弹劾都难。

当然,上面是理想情况。如果消费升级失败,高翰文也就只能把一切包装成大家都在艰苦朴素,自力更生的样子,然后默许划一些私人区域,狗与穷人勿进,让上流社会隔开,避免刺激到这帮老儒生的脆弱神经了。这样让消费在上流社会之间内循环,慢慢地等待工商业扩展后质变的那一天了。

至于整个新区远超老城的土地,基本是织造局,招揽杭州所有的有名士绅与钱庄还有泰西坊里的四个商团(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一起出钱买下来整体规划的。

这里面,钱与权基本是不对等的,织造局出银1万两,其中各类设备折银5万两,股权占比3%。四大泰西商团出银2万两,分五期实缴25万两,股权占比2%,其中织造局出面给四大泰西商团总共争取25人的入籍名额。当然还得有个额外条件就是儒学得过童子试。

为了此生能做大明人,也是拼了,就当是投资移民了。

其后才是本地跟随这次织造局开埠发展起来的工商户,当然也包括福建的海商、安徽的徽商,总计出银2万两,分五期实缴2万两,股权占比2%。

再有1%的股份直接划归了大明中央朝廷。

再然后是对浙江省与杭州市各招股25%的份额,但各实际出资一万两。资金来源主要还是这一年新收的商税。

最后的最后,给了高翰文个人的代表大会一票否决权,作为众多股东团结与信任的枢纽。

这些东西张逊肤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因为大明基本不干涉民间业务,怎么设计都没问题。高翰文拿到那一票否决权也只是一票否决,跟股权收益没任何关系。

但问题时,这东西本来可以提交中央形成改革方案然后自上而下运行的。搞不懂高翰文为什么倔着就要在下面行之有效后再上奏,让上面追认。

看着嘉靖皇帝也不是喜欢受人裹挟的样子啊?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