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聚居点改造(1 / 2)

第二天,陈远开始加工用于让墓园变成人体堆肥场的设备。

主要包括一些简单的温湿度传感器,加热设备和用于翻土的机械臂。

温湿度传感器的精度不用太高,理论上35-55摄氏度都可以促进蛆虫、微生物等分解者活动。

而且在分解过程中,也会释放出一定的热量。

湿度传感器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当湿度明显低于适宜范围才会发出声响,然后打开通风口。

外部湿润的空气会自行涌入。

至于加热设备,也很容易制造,总之就是利用电阻圈加热,然后在外面套上一层碳纤维散热板。

用于翻土的机械臂原理上也不难,这并非是工业上的机械臂,所以只需要一个旋转关节,适当的力臂设计即可。

当然,发动一次会很耗电--陈远倒是想让人力来做,不过长远来看人力效率很低。

他觉得自己选择的技术方向,很大程度上会影响集体的发展方向。

他在这里选择用人力翻土,那就需要额外给所有墓园增添人力,也会将人群的工作意愿转向出卖劳动力。

然而这些劳动力如果用在其他工程建设上,效果和性价比会更高。

如果可以的话,尽量选用机械动力,这也许多少能让人们开始学习一些技术上的东西。

也省去日后升级设施,导致劳动力结构变化带来的摩擦性冲突。

因为这次加工也是为了给聚居地的人们做示范,所以陈远做得很慢,而且有意留下一些书面记录。

言传身教,再留下一些简单易懂的操作指南。

随着知识基础和认知层次的上升,就能逐步提高技术人才的占比,从而达到未来升级产业的意图。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陈远的错觉,他感觉人们的智力水平比他想象得也要好很多。

忙碌了又是整整一天,陈远才指挥着人们把东西安装到了墓园四周。

随着电力通入,墓园的温度也开始缓缓上升。

这一行的主要目的之一就完成了。

墓园-人体堆肥场两用设施完成建设

设计描述:可容纳6具尸体的小型墓园,在刻意的环境控制下,提高了有机物分解速度

可以将有机质填充物转化为可耕作的土壤。

评价:合理的废物利用是提高效率的重要一环

使用者的设计和手工能力得到提高,工程学经验+1

工程学:lv(173/5

使用者对微生物和食腐生物培育的理解加深,生物学经验+2

生物学:lv(3/5

幽幽的灯光亮起,用金属板修饰过的墙壁让用于摆放墓园的房间显得没那么阴森了。

更有一种试验区的感觉。

关上大门,陈远拍了拍手,在门外是一群崇拜目光的人们。

“陈工,这又是在做什么?能解释解释吗?又是机械臂,又是电路的。”

陈远顿了顿,他知道现在是公开人体堆肥的最合适时机。

“是这样的,我用了一些科学手段和设备--你们都看到了那些设备,甚至你们也知道它们是怎么运转的。

现在墓园会加速人体分解,这样一来,大概两个月尸体就会分解为白骨。

然后身体的养分会促进有机质变化为土壤。”

土壤这个词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比较熟悉的,而且第一时间就容易想起种田。

“什么意思?我们要在上面种东西吗?”

“长期也许会,但短期来看,这一举动主要是省下地盘。”

有女人有些排斥地说到:“那埋过人的土地也能种吃的吗?会不会”

“所以说,需要进行严谨的观察,客观的实验,理论上,大地上到处都死过生物,最后都会归于尘土。

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抵触--如果是我去世了,我也愿意以这种方式回到自然。

最后,其实土壤也不一定用来种吃的,可以种一些其他经济型的作物。”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