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五百贤的行动(1 / 2)

第二天一大早,军人们就开始早练!

“一二三四……”

跑操的口号声将太子府吵醒。

他们在太子府里的各建筑间的空地上进行跑操,简单跑了几圈后,再进行俯卧撑、仰卧起坐等体能训练!

东宫里的侍卫、太监、宫女都已得到通知,五百贤做任何事,不要管!

等五百贤全部醒来,军人们已经结束早练。

朱慈烺与他们一起吃早餐,顺便开会!

在早餐会场,可以明显看到大部分的专家一副黑眼圈,明显昨晚睡不好!

激动、雄心壮志、大展身手、使命感等,不断在他们脑子里盘旋。

太子向他们介绍目前大明的情况,包括军队、科技、农业等方面。

在询问朱慈烺有何军队势力后,军人们提议:

他们要接管东宫防卫,并要对东宫的队伍进行整顿;

其次,要渗透应天府的军队,掌握其中一两支军队;

第三,派人去阎应元的军队,接手并进行整顿训练;

第四,让阎应元送一支军队过来,作为京师的防卫力量;

第五,于应天府组建一支新军,面向京师及附近身家清白的农家弟子募兵。

第六,海军方面,暂时派人去郑芝龙那边跟着学习即可。

教育专家们建议,扩大孩童数量,可以将征兵与读书名额联系起来,军属优先!

1500名孩童,若是按后世的标准,一个班50人,也才30个班!而老师有几百名!

师资过剩,应该再继续扩招军中子弟的孩童,培养更多的“太子党”!

医生们建议,筹备医院与医学院,向这个时代的国手取经……

科学家建议,接手科学部,推荐各项基础研究,着重提高钢铁产量;铁路计划列入日程;加快后躺枪、大炮等的研发……

农学家建议,开始化肥研究,种子培养等……

化学家建议,建立化学院,建造各种设备,研究三酸两盐……

商务专家建议,建立专业的海贸团队……

外交专家……

还有不少想大展身手的建议入六部见习……

各行各业的专家纷纷建言,一副撸起袖子加油干的感觉。

最终,基于现有的情况下,军人们、教育专家的建议被完全采纳,并成立智囊团!

其次是科学家们的建议,将接手科学部与江南制造局,全面推进钢铁、化学、种子等方面的研究。

再者建立大型养殖场,进行大规模捕鱼活动。

最后是派遣一些机灵的进入六部,以及接管整个东宫。

至于什么外放、管理一地,暂时不理会。

等军队训练几个月后,准备开始改革!

现在每个月的海贸生意,让崇祯的内帑鼓了不少!

所以,郑芝龙备受恩宠,家里前辈、兄弟、后辈等都得到大小不一的赏赐。

再多招一些孩童进行教育,也多花不了几个钱。

至于军队,那不是有朝廷吗。

-----------------

68岁的方毅是一位退休的的材料科学家,德高望重的他看到有一个秘密任务后,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遂报名并被取中。

到了明末,他当然不让成为科技方面的领头羊。

朱慈烺了解详情之后,上奏请封方毅为科技部部长。

第二天,方部长带着同事们来到科技部,召集全部同僚了解情况。

科技伯宋应星(此时为次部长)、焦勖、方以智、孙云球、薄珏等众多史上科学名人一一出现在会场,让方老也化身为一名追星族。

古人可是一步一步迈上科技的台阶,这靠的是实实在在的智商、天赋及能力。

他们凭借一本《简易高炉炼钢指南》已经在城外炼铁厂建造好几个高炉,产量还不错,就是钢铁的质量一般,但已远胜其他官窑、私窑的质量,出产的盔甲、武器大受欢迎。

后膛枪方面,已经手工搓出十来条,但射击精度感人!

方老大手一挥,来自央企的退休专家们立即对设备、产品、燃料进行分析研究,准备加以改进。

面对专家们给出的反馈,方老头很大:

高炉需要推倒重建、提高焦炭质量、增加磨矿设备、制作工业制氧机器、制造鼓风机……

还有一条就比较耗时,培训钢铁工人。

这块央企的专家们非常在行!

此外,科技部蒸汽机的研究进展不顺。

央企的退休八级钳工表示,这不是问题,看我们如何手工搓出一台蒸汽机!

最后就是钱的问题!

科技部旗下的工厂居然是免费为军队提供装备,靠的是朝廷与皇帝的拨款。

这可不行,这制度得改!

-----------------

东宫侍卫队约一百五十人,大多为勋戚子弟,更多的时候充当仪仗队。

当军人们接手侍卫队时,这帮勋戚就遭罪了。

他们可不管你是什么关系,一上来就是下马威:

一万米跑步,体能测试!

结果自然是惨不忍睹,竟然没几个人能完成这区区一万米,简直弱不禁风!

后面的操练总算还有那么点点军队的样子,好歹是仪仗队,只是队列算是比较整齐。

但军人们依旧想把这些勋戚子弟都开掉,只苦于还没募兵。

新军及募兵计划已经上奏,并得到崇祯的允许。

虽然兵部反对,但是在崇祯说这五千大军由内帑出资后,便得以通行。

军人们立即到禁军中借了两百名骑兵,到应天府及周边县开始招兵买马,高举“太子亲兵”“满额兵饷”的口号,十天内招满五千兵额!

与此同时,应天府城外也新建一个大军营。

周围的乡民、商人等人每天都能看到奇怪的景象:

每天天刚亮,这帮新丘八就开始喊着“一二三四”的口号沿着军营跑步;

随即进行队列训练,左右不分,经常逗得围观人员哈哈大笑。

下午还有各种体能训练;

最抓狂的是,晚上竟然有人教识字课,传授知识!

对于刚脱离土地的农家弟子,这些都不算很辛苦,只是不适应罢了。

让他们高兴的是,这军营里每天三顿,顿顿管饱且有肉!

似乎一下来到天堂一般。

他们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渐渐习以为常,并洗掉稚嫩,换上刚毅。

半个月后,一支崭新面貌的军队出现了!

队列整齐,士气高昂!

他们也开始下一阶段的训练,射击训练及刺刀术。

来自江南制造局的鸟铳,质量比此前的稳定。

至于更先进的枪支,只有等枪械专家、钢铁专家、弹药专家的研究改造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