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重启九龙仓收购(2 / 2)

“不用在意这些小事情,我要做的是尽量在78年底之前,聚集最多的资金就行了,再说,我们又何需这些小公司来体现自己的实力。”陈志文笑着说道。

“好,我明白。”周家杨点点头说道,陈志文曾经多次说过要在78年底之前聚拢所有的现金,连开发黄埔花园也需要投资重金以保证在时间节点前完成,他自然知道肯定到时候会有大用处,就是不知道是什么?难道是要对哪个大英资动手?

不过老板没有告诉他,他也没有多猜测,接着问道:“陈生,九龙仓的股票,是否可以继续收购了?现在地价开始恢复,恒生指数也在上升,我们目前也算摆脱了当初收购和记后的资金紧张问题,我怕再拖晚了,会让我们未来的成本增加。”

“这半年多来,怡和增加了九龙仓不少股票吧?”陈志文突然问道。

其实这是很正常的操作,当和记集团突然被陈志文收购之后,自然会惊到其他英资,毕竟英资只是不擅长地产开发,但可不是傻子,置地饮牛奶,一分钱未花就完成了收购,这场商业并购案例即使到了50年后都算经典。

“对,怡和增加了对置地与九龙仓的投入,不过效果不明显,置地的规模太大了,哪怕是去年下半年,市值也超过50亿港元,考虑到股市的增幅作用,怡和想增加10个点就需要至少8亿港元,而九龙仓,市值倒是小很多,但在73-74年,为了开发海港城,九龙仓多次增发股票,我估计怡和手中持有的九龙仓股票已经不到10%,我们现在才是九龙仓的最大股东了。”周家杨笑了笑说道。

“可惜,我们这个最大股东却没办法获得公司管理权了。”陈志文笑了笑说道,成为大股东是没用的,想获得安稳的管理权,至少得35%起步,到了49才算绝对安全。

在原先历史上的包玉冈,就是获得了九龙仓30%的股票,而怡和只有20%,但后者稳固的控制住了九龙仓,直到包玉冈一口气花了20亿港元,将自己股权提高到了49%,才算彻底击败了怡和。

周家杨接着说道:“海港城这个项目,太耗资金了,当初预算是10亿港元,但现在的趋势是20亿也不够了,偏偏还不能停下来,一旦停了,之前的十亿投入都白费了,那整个九龙仓,立刻就会破产了。”

“其实,只要将海港城里面的物业拿出来售卖,就足以解决这个问题了,可惜啊,怡和的人太过沉迷于自持物业,走不出这个圈圈了。”陈志文摇摇头说道。

海港城的原土地,也是曾经香港三大码头之一,与现在的太古城、黄埔花园起名,位置方面,虽然在九龙半岛,但是正对中环,有了天星小轮的帮助,这里的位置丝毫不比太古城差。

这样的地皮,如果与太古城一样开发小区,估计轻松赚个十亿没问题,但怡和高层显然更希望这里能够成为取代中环冬暖夏热下雨天烦人的商业模式,于是建了海港城。

从未来的情况来看,这个思路是对的,海港城成为了香港最大的商城,到了21世纪每年收租就超过百亿港元,但显然这一切跟怡和已经没有任何关系了,因为现在过多的投资,导致了九龙仓的资金问题漏洞百出,不得不大规模稀释股票,最终被包玉冈抢走。

这辈子么,自然是自己了。

“置地这几十年来,可是躺在中环赚钱,怡和估计也是希望九龙仓变成这样了。”周家杨笑了笑说道,当资金足够的时候,购置大量中环物业,坐等升值的同时再收取巨额资金,那的确是很赚,可惜,现在的和黄也没这个能力。

“九龙仓的收购,不急于一时,我就是要慢慢收购,那现在就重启对九龙仓股票的收购吧,一切以稳为主,慢慢收购。”陈志文想了想说道。

其实除了资金问题,陈志文一直不对九龙仓下手,一个主要原因也就是让怡和的资金再多花在海港城上面,毕竟,要是自己收购了,这十亿港元的资金,自己也是必须出的,要不然海港城废了,收购九龙仓还有什么意义?

“好,我尽量以最低的成本收购最多的股票。”周家杨又问道:“那资金?”

“我还会从海外调的。”陈志文说道。

PS:求月票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