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一章:智能姿态调节系统(1 / 2)

正如周瑞所料,模型歪倒,主要就是因为地面不平整。

以后“火箭回收”技术想要更准确,还是要在落区,搭建一些简易平面,再让“智能姿态调节器”稍稍控制一下落地位置。

一般来说,以火箭轨道的精确度,落地误差一般不超过1000米,有智能调节系统后会更精确,完全值得专门做个水泥地面。

如果能够定点落地,也能大大减少“落区”的疏散面积,减轻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影响,也能减轻落区的工作压力。

但不管怎么说,这次“全尺寸、全重量”拟真测试,取得了圆满成功。

刚才在目睹“模型”缓速降落的时候,周瑞还获得了一点特别的灵感。

理论上,这么大一个火箭部件,都能缓速落地的话.

那其他东西也可以啊。

比如坦克?战车?亦或者是智能设备集群?

思路打开一点,“火箭回收”这项技术,可不仅仅可以用于回收火箭。

理论上,任何从大气层内,乃至大气层外坠落的东西,都是它的应用领域。

周瑞至少想到了三个个应用场景。

其一:空地运输,比如投放一些.军用工程造物。

其二:是未来月地物流通道,缓速落地、或者缓速落月,会比嫦娥三号现在的方案,好用的多。

其三:如果变换一种形态,是不是可以在地球轨道上,捕获卫星?

原理上,不过是“无人机”拉个网,兜住什么东西罢了。

只不过这个无人机,是可以适应近地轨道,且燃料系统匹配无大气工作条件。

周瑞带人抵达落点,在详细查看了现场情况后,由落区工作人员将模型装车。

那个歪倒的模型,也没有什么严重损毁,就是擦破了一点皮,躺在枯草灌木之中,之后还能拉回去仔细研究。

落区人员本身的工作,就是经常“打捞”火箭残骸,配备着可以野地行驶的履带式挖机、吊车,可以说熟门熟路。

只是没“打捞过”这么完整的

看上去和新的一样!

等到“火箭回收技术”正式开始大规模应用,落区的工作模式、硬件配置,也得要改一下,才能良好的适配。

只能说不愧是系统性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

周瑞上前,分别动用了“工程学敲击”、“物理学之触”两项能力,在模型还未运回去系统检测的时候,就已经探知了七七八八。

交代了一声,留了一些人在这里监工,自己则带队率先踏上了返回基地的路程。

接下来.就是在真家伙上改造了。

“二饼”完璧之躯的躺了这么多天

是时候该破身了。

——————

回到西昌基地后,周瑞全身心的投入了对“二饼”的改造中。

这台非常“成熟”的火箭,将被加装最先进的智能姿态调节系统。

整个“火箭回收项目组”,被分为了两个部分,5人左右,对“模型”进行分析和检测,虽然这些数据,周瑞大部分都已经开挂入手了,但也要留底。

其他35人,则全部着手进行改造工作,其中心腹团十人是重要力量,全员在此。

由于周瑞之前对整个项目的进程,有足够的预判和规划,所以全部部件、设备需求,都已经集中在了“准备场”中。

不会出现什么东西做着做着发现没有,或者重新定做的情况。

三班倒的情况下,两天内高效工作了近40小时,周瑞本人甚至只睡了三个小时意思了一下。

“知行合一”、“化繁为简”、“抽丝剥茧”.

再加上物理之触、工程学敲击、化学之嗅.

以及数十名全球顶尖的工程师、火箭专家.

“buff”都快叠满一页纸了。

终于,八月十日,也就是周瑞的“七日之约”当天。

配备智能姿态调节系统的“二饼”,顺利完工。

大名:长征二号丙f,(f代表可重复使用)

小名儿:二饼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