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二章梦里啥都有(1 / 2)

傍晚,回到家吃过晚饭,看着满天繁星,李牧搬了一把躺椅放在二层的露台上,又让小婵泡了一壶茶,一边吹着和煦的暖风,一边品茶,一边欣赏满天的星光。

另一边,小婵几个丫头,凑在一起正在大呼小叫的玩着五子棋,欢快极了。

透过窗户,李牧也看到了苏檀儿的身影,淡淡的灯光下,似乎在翻阅帐本,眉头不时皱几下。

李牧忽然觉得苏檀儿也不容易。

苏家情况其实也算复杂,苏家这一代总共有三系:老大苏伯庸;老二苏仲堪;老三苏云方;几人各掌一路生意。

如今老太公苏愈尚在,看起来还是兄友弟恭的局面,但再往下看,就越发的不堪了。

谁让第三代的这些子弟,也就老大苏伯庸的独女苏檀儿行事不温不火,各种手段却相当出众,有大将之风,可堪造就。

可另外两房哪里会服一个女子,那会甘心,苏老太公在压着还好,等不在了,少不了闹出一场大风波。

苏老太公只能让苏檀儿提前接触生意,从苏伯庸管理的产业中,划了一些给苏檀儿,一方面是锻炼一下,一方面让她提前接手父亲苏伯庸的资源,形成自己的势力,未来另两房即便不服,也能以大势压迫和整合两房的产业。

如此期望和重担,也让苏檀儿越发努力。

李牧也不好劝说什么,苏檀儿有她的坚持和努力,做的也很好。

倒是他,在外人眼里还是个胸无大志吃软饭的。

眨眼,时间就到了中秋节。

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苏家自然要摆宴的,整个苏家,上上下下从主人到管事、小厮、丫鬟、护院足有数百人,都聚在一起,一同参加这场中秋宴。

仅八仙桌就摆满了几个大院子,孩子跑来跑去,吆喝声、招呼声、闲聊声响成一片,为了不耽误晚上看灯会,夕阳还未落下,宴席已经开始了。

氛围越发的热闹,火把与灯笼燃起来,天渐渐入夜,猜拳的,说笑的,各种声音响成一片。

不过,由于宴席开的早,入夜不久便到了尾声。

宴席结束后,自有下人们收拾,苏檀儿这些小辈儿,又陪着苏老太公赏了会月,唠唠家常,说些讨喜的话。

苏老太公虽七十有余,身体还算健硕,看到李牧和苏檀儿,也叮嘱几句“你们以后是要相互扶持的”之类的话。

随后,苏家的中秋宴便算是结束了,接下来或赴约或赏灯,各有各的去处。

几人回到小楼收拾一下,便开始出发。

马车也早已备好,好在空间够大,李牧和苏檀儿,小婵几个丫头,一起倒也坐得下。

出了苏家,街道上已是人头涌动,大概和他们一样都吃过了晚饭,人流从各家各户大街小巷涌了出来。

路上已经挂满了花灯,如同一串串璀璨的夜明珠,高声叫卖的小商小贩更是不绝,也有那杂耍的卖艺的,敲锣打鼓,舞龙舞狮的队伍经过。

大家兴高采烈,一派繁华盛宴。

就连一家家青楼,生意也火爆起来,稍有名气的青楼女子也都有了去处,不时传来某某诗会,某某公子有新作出炉的消息,随即便有某位名妓当场将这首诗词吟诵一番。

李牧他们出门时,各大诗会便已经开始,不少质量不错的诗词已经被人挂了出来,在各个青楼楚馆,各个群聚集之处,被人大声朗诵出来。

马车一路行过,窗外热闹的场景,不时惹的几个小丫头大呼小叫。

等到了乌衣巷附近,前方更是人头攒动,一队敲锣打鼓,舞着大龙的队伍刚好在旁边经过,之好让马车先靠边,躲过这波人流。

喧嚣的人潮中,有人举着一张宣纸,大叫着跑进旁边的青楼。

“丽川诗会,刘公子新诗咏竹……”

很快,青楼之中,便传出一女子诵读“咏竹”的声音,隐隐还传出不少叫好看赏声。

半盏茶的功夫,人流终于希少了一些,马车在才慢吞吞的来到了最热闹的夫子庙。

这一片绝对是整个江宁城最繁华的地方之一,临着秦淮河的街道,也比其他地方大气美观,店铺也更加上档次。

此时路两旁挂满了街灯,自然热闹的很。

濮园诗会的六船连舫,便会在这附近一带河面巡游,倒是一处上船的好地方。

几人下了马车,在附近逛了逛,看了会儿花灯,找到濮家专门在这里迎客的一个管事的,递上名帖。

很快便安排了一条小船,在灯火掩映中轻盈离岸,划向河道中央的那巨大连舫。

上了大船,更加热闹。各色花灯,各种舞蹈表演,才子佳人,名妓献唱。

诗会这东西,自然不是一帮人在那里干巴巴的品诗,濮家花费了不小心思,准备了诸多节目。

几人在船上转了转,苏檀儿和熟悉的人打完招呼,便选了一处案几坐下,上面已摆满各种精美的瓜果食品,李牧和苏檀儿坐在前面,小婵三个丫头在后面,嘻嘻哈哈的闹成了一团,好不欢快。

像这种集会,男女一般都是分开的,不过濮家请的商贾居多,一般都是携家眷而来的夫妻,中间还要谈谈生意,讲究倒也没那么多。

刚坐了一会儿,苏檀儿的几个手帕交给她打招呼,她也笑盈盈的走过去和小姐妹聊天说笑。

看了一会儿表演,终于有人忍不住开始写诗了。

“小生偶得一首咏月,请诸位品鉴…”

接下来,不少想借此扬名的人,纷纷拿出自己的大作,让众人品鉴。

濮园诗会这方面还算不错,早些年刚开办时,还要买诗应付一二,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如今到不用买诗了。

有了名气,又舍得钱财,总能请几个有才华的人过来,弄几首好诗冲冲门面。虽比不过最有名的止水诗会、丽川诗会,但已经不错了。

就这样,听听诗作,看看表演,时间过得很快,李牧伸了个懒腰,一直待在船上,也有点腻了,倒不如在去岸上走走,那里氛围可能更好。

转头小声和苏檀儿说了一声,苏檀儿大概也想去街上逛逛,点头同意了。

两人带着几个小丫头起身,刚走没两步,薛进与其余几名公子也摇着折扇进来了。

看到李牧,薛进眼珠一转,热情地迎了过来:“宁兄,你们这是要走?”

李牧笑道:“在船上待的时间不短了,去街上逛逛,看看花灯。”

薛进大声道:“这就走,宁兄,我早就听说过你有大才,走这么早,太可惜了。”

说着,向四周看了看:“宁兄今晚可有什么大作…”

见没人回答,自是没有。心中一喜,冲着旁边的一人使了个颜色。

那人非常识趣,笑着开口道:“薛公子这次恐怕是看错眼了,这位宁公子…”说着摇了摇头。

薛进义正言辞道:不可能,休要胡说,宁兄的大才我是知道的,苏家千挑万选才选中宁兄,怎可能是那种草…”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