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幸蜀(1 / 2)

长安,皇城。

自从李琮暂时任命颜真卿为宰执以来,颜真卿若非在守城,一向是在尚书省处置国事。扭转了从李林甫任相以来形成的私宅务公的风气。

尚书省西南的院落属于兵部,这两日李光弼便常过来,向颜真卿讨要兵粮。有时也与薛白谈论最新的战略变化。

“如今崔乾佑、田承嗣已于长安以西合兵,目的必是突围,与安庆绪汇合返回范阳。”李光弼在地图上划了两条线,道:“他们有两条路,一是夺潼关,二是渡过黄河,走河东。”

“能确定他们已放弃攻打长安了?”薛白问道。

“崔乾佑若有信心从我手中攻下长安,便来。”李光弼随口应着,不经意间流露出了睥睨之态,继续道:“我的主张是,围困住这支叛军,待他们粮草耗尽、士气疲弱,一举攻破。但绝不能仓促与之交锋,出城决战于野,我方未必能胜。”

薛白对此十分认同。

平叛绝不是守住长安就够的,若能吃下这七万范阳精锐,就算是保住了大唐的军事实力。至不济,也不能为了平叛而折损太多的兵力。

但要做到围困叛军又不在短时间内与之决战,很难,一则需要关中各个州县坚壁清野,不让叛军搜刮到粮草,二则官兵这边要保证有足够的军粮供应,别没等叛军饥饿疲弱,自己这边先被饿垮了。

李光弼今日就是来给他们这边施加压力的,官军要如何布防他胸有成竹,可关中各个州县的协调,粮草的运输,却都需要长安朝廷来解决。

“放心,李节帅带来的粮草用尽之前,第一批从南阳来的军粮必定抵达。”

“若是食言,我饿着无妨,前来勤王的这数万兵马却不好弹压。”

在军粮之事上,李光弼态度很强硬,有种不好相与之感。

几人谈罢,末了,他正要离开,却又问道:“对了,圣人抵达蜀郡之事,如何对天下人交代?”

薛白道:“待解决了关中这支敌军,方好迎圣驾归来。”

“朝廷也须尽快给出说法,以免世人混淆了。”李光弼提醒道。

这不是小事,让薛白忽然宣布他带回的圣人是假的、真的圣人到了蜀郡,必然使天下哗然,可拖下去只怕会更糟糕。

李光弼才离开,一个穿着绿袍的中年官员步入尚书省,向守在门外的护卫执礼道:“军器监丞皇甫冉,得北平王相召,前来求见。”

“请。”

皇甫冉步入省台,只见到处都是繁忙景象,小吏们抱着卷宗匆匆赶过,不说兵部,便是吏部、礼部、户部也在忙着大量的升迁、封赏事宜。

官廨中,薛白正站在窗前负手思索,见到他来,显出友人般的笑意,说话的语气也是轻松。

“茂政兄猜猜,今日请你来何事?”

皇甫冉先是关上门,方才应道:“能找到我,想必不会简单。”

这些年,皇甫冉从虞乡县尉起家,一路迁到军器监丞,品级跃得不慢,却不算突出。重要的是他掌管了军器监这样的实权差事,等长安一战论功行赏,自是前途无量。

两人相识于微末,同是春闱五子,可今日薛白却没找元结、杜甫、杜五郎,因皇甫冉出于皇甫德仪一族,牵扯三庶人案,当年亦是由张九龄出手保护下来的。

“圣人到蜀郡了。”薛白开门见山道,“你说此事能简单吗?”

皇甫冉一愣,指了指宫城方向,问道:“那宫中那位?”

薛白道:“假的,杨国忠扮的,已经死了。”

好半晌,皇甫冉没说话。当年野无遗贤案,他们大闹长安,也算是闯了大祸的,却没想到有朝一日,薛白还能犯下这种程度()

的大祸。

“圣人到蜀郡去了,他对我、对殿下都有些误会,认为我们想要政变,其实我只是想迎他回长安……”

薛白与皇甫冉说起此事,就比与李光弼说的时候诚实得多,大概解释了两句,便抛出了他的想法,道:“我想让茂政兄往蜀郡一趟,迎回圣人。此行,或许会有些危险。”

“你让我去与圣人谈判?”

“是。”

皇甫冉叹道:“如此,我们可真就是逆贼了啊。”

薛白道:“看忤逆了谁,当圣人与天下人的利益相悖,不忤逆他,便是忤逆天下人,不是吗?”

这句话很大胆。

皇甫冉若真应下了,那在圣人眼中就是反贼了。可他犹豫了一会,竟是点了点头,道:“好,你要圣人答应什么,又能答应圣人什么?”

“有两件事我们必须要,一是名义、二是粮草……”

薛白说了很久,皇甫冉认认真真地听着,渐渐感到肩上的担子愈发重了,脸色凝重了起来。

之后,薛白还拿出地图,指点着蜀郡的地势又交代了几桩事。

“放心,我记下了。”

皇甫冉完全领会了薛白的意图之后,站起身,忽又想起一事,问道:“对了,圣人若要把高力士、杨贵妃等人送过去,当是可以答应下来吧?”

薛白一愣。

对于这个小要求,皇甫冉并不认为有什么不能答应的,只是想到了便问出来,没等薛白的回答,快步而出。

薛白已经为他安排了副使、向导、护卫、快马,他当日便出了长安,直奔蜀郡。

当是时,北方正战火连天,而蜀郡依旧是天府乐土。

皇甫冉一路马不停蹄,到蜀郡依旧花了十天,他不知这十天之内关中的战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心中焦急,却告诉自己见到圣人时一定不能着急。

他先是往益州城门处打听天子驻跸于何处,站在城门处往城中望去,意外地发现益州城里正是一片盛世繁华的景象。可见战火未燃到之处,人们对大唐的强盛还抱有强烈的信心。

“我是从长安来迎圣驾的使者,敢问圣人何在?”

“平叛了?我就说要不了多久就能平叛。”守门的兵士是个乐天派,笑呵呵地应道:“圣驾在天回宫。”

“如何去?”

“天回宫在城外,不难找,跟着那些修建宫城的民夫就成。”

皇甫冉遂拨马往西南而行,一路上便能见到官吏组织着大量的民夫挑着木石,排着长长的队伍。想到守长安的艰辛,他不由心疼这营造行宫的花费。

等到了正在改造的剑南节度使行营,他上前一打听,得知圣驾在不远处山上的玄中观。再赶到玄中观,发现此处也在扩建。

通报了姓名,好不容易才有一名官员迎了出来,却是道:“圣驾去青城山了。”

此事也好理解,玄中观、天回宫都正在营建,人多了自然就杂,未必安全。故而,李隆基由剑南兵马护卫着,浩浩荡荡往青城山游玩了。

皇甫冉只好继续赶路,从益州到青城山是有官道的,且还是近年才修缮过的用来进贡的直道,他带着使团飞马狂奔,在天黑前就奔出了一百余里。

然而,歇息时,一个跑去探路的向导却是赶回来道:“郎官,走错了!”

“怎么会?这是去青城山的路不假。”

“圣人……圣人没往青城山。”向导喘着气道:“转往新津了。”

“没探错?”

“銮仗浩浩荡荡,百姓们都看到了,不会错。”

皇甫冉无奈,遂只能连夜掉头,赶路去往新津。

()

夜里小歇了一会,天明时,他到了岷江上游的西河岸边,见到新津渡口人潮如织,官吏、士卒、乡绅、百姓们都站在那边望着对岸那一座秀丽的青山。

还能听到人们正在高谈阔论,仿佛战乱从未降临在大唐。

“早在开元年间,新兴寺的佛殿柱子上自然生出一座老君圣像,圣人遣人来把老君像请回长安,立在皇宫大同殿供礼。这次来啊,就是来新兴寺还愿的。”

说话的是一个佛门信徒,一番话却惹恼了一个道士。

“你错了,圣人此番是去宝真观见赵真人,请赵真人做法庇护大唐。你们若不信,我这里还有一首圣人写给赵真人的诗,名为《送赵法师还蜀因名山奠简》,你等听着!”

皇甫冉排着队过木桥,也听到了圣人的那首诗。

“江山寻故国,城郭信依然。”

“二室遥相望,云回洞里天。”

他不由心想,江山如故,可惜圣人的故国已经不在了啊。

于是,当他再看到山脚下那代表着皇家威严的侍卫、仪仗,已难以再崇敬圣人,只觉得深深的可悲。

古寺建在山

→友情连接:

83中文网最新地址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