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六章:惊动朱元璋!(2 / 2)

将士们的战斗素养,也不差。

要知道,当初退役的都是普通战士。

王爷把整套指挥系统的将领,都保留下来了。

这才是燕华陆军,真正的精锐。

战术指挥能力,全靠底层棚正、队官、管带来发挥。

“不要骄傲了。”朱棣看了眼满脸骄傲自豪的方瑞,提醒一句,吩咐:“你去给内阁传话,让他们选派人去陈朝,质问陈朝,盗用咱们燕华专利之事,严告陈朝君臣,马上终止这种伤害两邦商人、百姓情感的侵权行为,如果不马上终止,燕华朝廷,保留任何形式,维护我朝商人、工人、农民利益的权力!”

“另外,让内阁把事情办的隆重一点,让工人、商人都知道,甚至,可以选一些商人、工人代表一起出访陈朝。”

方瑞眼睛睁大,狐疑看着朱棣。

就这?

就这!

不打了!?

“王爷……”方瑞急切开口。

砰!

毛骧没好气踢了方瑞一脚,笑骂:“满脑子就是打仗打仗,出访陈朝,这是先礼后兵,伱口口声声说,咱们这是一场正义之战,既然是正义之战,就要做的别人心服口服,挑不出半点毛病!”

“发动商人、工人选出代表,随行出访,这是发动舆情,这些年,咱们得商人、工人对于专利没有得到任何专利费,被侵权,也十分愤怒,现在要动手了,也给商人、工人一个发泄的渠道!”

如此,燕华的商人、工人,就会感受到,燕华朝廷对他们的重视。

随行出访。

这不是重视是什么?

哪个朝廷,肯给他们这样的荣耀!

此举,可以更进一步凝聚燕华人心!

形成,燕华人独有的自豪感!

方瑞讪笑挠头,随即对朱棣立正敬礼,崇拜看着朱棣,“是!”

领命后,大踏步匆匆离开。

朱棣含笑看着,评价道:“这小子不错,比锦衣卫的蒋瓛、纪纲之流强多了,继续好好培养,你也别一天到晚想着交担子退休,你还没到老的干不动的时候。”

蒋瓛、纪纲之流,私欲太重。

而且,胸怀眼界也差方瑞这种出海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人。

毛骧苦笑。

他的确想退下来了。

倒不是军情司干的不舒服。

相较锦衣卫,军情司很舒服。

也不怕不能安稳落地。

他只是想退下来后,更好的服侍少爷,军情司太耽误他的精力了。

“那我在帮少爷盯一两年。”

这一两年之内,就是拿棍子抽,他也得让方瑞成长起来,达到少爷的要求。

朱棣笑着瞪了眼毛骧。

毛骧心中想什么,他知道。

“走吧,和我一起去周潮的生物实验室看看。”

……

周潮的生物实验室,在燕京湾北边,郊区。

马场附近,紧挨着红树林。

说是实验室,更像是一个农场。

朱棣乘坐马车,刚进入‘农场’。

一只鸡‘咕咕’叫着,就飞到他的车顶上,顺势,还将一坨白黑色粘稠的鸡粪,留在马车右侧,明亮的玻璃上。

朱棣看着水样状的白黑色鸡粪,在重力作用下,沿着玻璃下滑,唇角狠狠抽搐一下。

毛骧坐在前面赶车。

扭头,透过玻璃窗,看到朱棣的表情,极力忍笑。

目视所及。

兔子、鸡、鸭……

遍地跑。

远处,头顶着乱糟糟‘鸡窝’发型的周潮小子,正带着一群人,手忙搅乱追赶乱糟糟的家禽。

朱棣下车后。

周潮小跑着过来,脸微红,气喘吁吁挠头,“师傅,你怎么来了,我这里一点儿准备也没有……”

哼!

朱棣笑着轻哼一声,抬手指着到处狂奔乱窜的动物,“怎么没准备,这不是在欢迎师傅吗?欢迎仪式挺盛大,挺热闹……”

周潮咧嘴讪笑,挠头道:“师傅,别说了,我家那小子来了,一不小心,把鸡舍、兔舍、鸭舍……的门给打开了……”

朱棣伸手揉了揉周潮,宛若鸡窝的发型,提醒道:“头发该剪一剪了,邋里邋遢都成什么样了,你家媳妇儿,前些天,和你嫂子、师姐们入宫,还和你师娘说,你已经两个多月没有回家了。”

周潮娶了叶茂的小闺女。

说实话,他这些学生,不务正业,不当官。

其实,不知内幕的很多人,并不愿意把闺女嫁给他们。

倒是叶茂这些官员,很清楚这些孩子们从事的事情,对未来会产生多么大的影响,很愿意把自己闺女、侄女托付给他们。

对此,他也没有阻拦。

只要对方给他学生牵线的女孩子,贤良淑德,是个好女子,他就支持。

也就是叶家小女贤良。

换个出身富贵的女子,这小子把自己搞得这般邋里邋遢,或许早开始闹腾了。

这不,周潮忙的不回家,就带着儿子亲自来看周潮。

周潮讪笑点头,“师傅,我本来决定,今天就回去的。”

哼!

朱棣瞪了眼,要不是媳妇带着孩子找来,这臭小子,能今天回去?

“你研究的那个食物链怎么样?”

周潮一边陪朱棣往里走,一边好奇询问:“师傅,是不是朝廷那边的蝗灾越来越严重了?”

“你怎么知道?”

周潮悄悄撇了撇嘴,小声嘀咕:“猜得呗,根据两年前,梁国公介绍蒙汉示范区的蝗虫变多,今天师傅来了就问我食物链研究情况,再结合师傅对咱们中原的感情,猜也能猜到了。”

毛骧跟在后面偷笑。

如今,也就周潮这些小家伙,才敢和少爷如此说话。

“猜对了!”朱棣点点头,跨步走入研究室门内。

入眼,一个个玻璃‘相框’挂满了四面墙壁。

里面都是各种昆虫、植物、动物标本。

紧挨墙边,还放着一排显微镜。

显微镜和望远镜都涉及到光的折射和聚焦。

虽然原理稍微有所区别。

可当望远镜被制作出来,七八年后。

洪武二十六年,父皇、母后离开几个月后,一家专门从事玻璃制作和研究的工厂,终于按照周潮的要求,搞出了这台,能够查看细微事物的显微镜。

很大,很原始的古董货。

光源都是通过玻璃镜子在光线传递筒中,几次折射形成的。

白天,可以折射太阳光。

晚上只能折射灯烛光线。

所以,这台显微镜,晚上的观察效果很差劲。

朱棣站在桌前,俯身,一只眼睛紧挨着目镜,调整光源镜筒。

发现,载物台内观察物,应该是某种植物的细胞。

……

朱棣观察时,周潮回答道:“师傅,食物链我们已经研究完了,虽然尚未真正实践过,不过,只要师公让咱们燕华帮忙,我有信心,帮助大明迅速解决蝗灾,目前,鸡培养了四千只,椋鸟更是培养繁育了十万只,即便还不够,依着中原这些年,乡土村社建设,每个村子里,都有养鸡,筹集足够的鸡不成问题。”

……

就当朱棣听取周潮介绍时。

金陵。

皇宫。

奉天殿,也正在进行一场十分激烈的午朝。

“太子,臣和张玉曾代表蒙汉示范区给周潮的生物研究投资过钱,现在请周潮回朝帮忙消灭蝗灾,完全合情合理,不能再拖了,否则,蒙汉示范区今年,不光粮食绝收,甚至,就连牧草都可能被蝗虫啃光!”

……

蓝玉情绪激动,看着坐在龙庭,龙椅旁侧的朱标。

蓝玉话音刚落,方孝孺恳切道:“太子,蒙汉示范区一地涉及数百万百姓,而且,北方的山西、北平、陕西等地,纷纷递上折子,汇报,这些地方也出现了零星蝗灾现象,臣担心,蒙汉示范区的蝗虫,一旦啃光蒙汉示范区内的庄稼牧草,会越过长城南下。”

刘伯温于洪武二十六年,跟随朱元璋回朝后,就退下来了。

临走前,向朝廷推荐了方孝孺。

如今,方孝孺位居大明朝左相,内阁第一人。

“危言耸听!”户部尚书,同样位列阁臣的黄子澄冷哼反驳,“从古至今,就没有发生过,蝗灾越过长城之事,何况,鸡能吃蝗虫,我们也知道,朝廷只要收集足够多的鸡,送到蒙汉示范区就是了,还用得着请一个外人回来,为咱们大明治理蝗灾?”

“无耻!”

铁铉气急,指着黄子澄,大骂:“黄大人,你可知,鸡是杂食禽类,放多少鸡,才能在消灭蝗虫的同时,不伤害牧草和农作物!鸡粪多了,会灼烧草根,导致牧草死亡,本朝有人知道这些合理的数据吗?”

“求人帮忙不丢人!”

“不懂装懂,对百姓不负责任,才丢人!不光丢人,还无耻!”

“你!”

……

顿时,朝堂内,两派开始吵得不可开交。

朱标微微皱眉。

衣袖中的手,默默捏紧。

难道,不求助老四燕华,大明就连蝗虫都治理不了?

黄子澄这派不赞同求助的,除了反对,为什么就没有人去研究,放多少鸡合适!

只是一味反对,可就没有一个人愿意去研究!

……

武定门。

一辆马车,在数百精骑护送下,缓缓入城。

“陛下!是陛下的马车!”

“陛下回来了!”

“肯定是为了争吵不休的蝗灾之事!”

“陛下回来就好了!”

……

百姓看到马车时,纷纷激动议论。

朱元璋双手握着一根拐棍,看着车窗外,立于街面两侧的沼气灯杆,笑问:“听说,这些年,你们两的工厂,已经掌握了大型铁管铸造工艺、玻璃灯罩吹制工艺?”

已经略显成熟的雄英和采绿坐在对面。

闻言,采绿笑着回答:“皇祖父,在师傅派回的工程师教导下,工厂的工人,已经把这些技术吃透了。”

朱元璋看着采绿,欣慰点点头,“你们比某些人强,这些技术,想要学习,为什么不能主动张口求教,为什么,偏偏选择,盗取的方式!”

砰砰砰!

朱元璋手中拐杖,用力戳着车底板。

“咱看他是太子当久了,把自己的面子看的太重,把那些没用的羽毛,当做了宝贝!舍本求末!糊涂!愚蠢!”

雄英、采绿沉默。

皇祖父说谁,他们都清楚。

这回,父亲恐怕,至少都要挨训了!

朱元璋发火后,情绪平静许多,说道:“把这些糟心事处理了,今晚,你们两乖孩子,陪皇祖父看看咱们金陵城夜晚被点亮的景象。”

……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