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一章:格局!劝说!(2 / 2)

他也琢磨了很久。

既然随着大哥来燕京,就意味着,针锋相对已经结束,接下来就是沟通谈判。

那就没有必要针锋相对了。

大哥不主动开口,他开口也没什么嘛。

完全没必要在这些细枝末节上,表现的斤斤计较。

朱元璋看着朱棣不自信讪笑,笑笑,看向窗外,自言自语道:“没有人生来,就具有大格局,有人从书本的智慧中,汲取,有人通过家族底蕴汲取,总之,格局都是向外求索过程中,慢慢培养形成的,在这一点上,你走的比你大哥更快,权术易学,胸襟格局难得!”

朱元璋点评一句,便不在说话。

朱棣默默琢磨着这些话。

这次再见父皇。

他明显感觉父皇不一样了。

……

朱元璋看着倒退的树木,暗暗叹息。

他这一辈子,前半生务实。

为了生存。

为了出人头地。

大明开国后,又为了大明的稳定以及传承而操心。

真正留给他学习的时间,少之又少。

等明悟这一点,拥有这种格局时。

已人到暮年。

担心时间不够,已经不敢作为了。

他这一生,论功业,驱逐鞑虏,恢复中华,比肩李世民应该不差。

可论政治格局。

他是比不上。

这由双方的出身决定了。

不过,他家混球老四,在功业和政治格局上,未必不能全面超越李世民!

……

隆重的早膳后。

朱元璋等人休息一上午。

午后。

最炎热的时间段过后。

一行人乘坐马车,来到燕京近郊的一个农村。

众人带着遮阳的凉帽,从马车下来。

站在村口。

朱标目视着眼前,一望无际的成片绿油油,长势极好的稻田。

田边、田中,一条条水泥浇筑的水渠,纵横交错,在午后明媚阳光映照中,波光粼粼。

阵阵风吹来。

禾苗的清香扑鼻而来。

朱标快步来到水渠边,蹲下,摸了摸光滑的水泥面,看着清澈水渠中,游动的鱼虾。

怔怔出神。

方孝孺看出朱标的心思,代为询问:“王爷,这样的水渠,燕华所有农村都是如此吗?”

朱棣点头,“适合改造,建设农田水利的农村,都如此,全面建成农田水利,这是我们第一个农村五年计划要达成的目标,从洪武十八年到洪武二十三年,随着蒸汽机投入使用,一些不适合建设农田水利的村庄,也逐步建成了,蒸汽水泵远距离抽水,以及由低向高提水的农田水利,确保干旱季节,保证农田灌溉。”

朱标从水中,捞了一条小鱼,起身,笑问:“这些鱼虾,是人工饲养的对吧?你们燕华的海捕十分繁荣,百姓怎么还会养鱼?”

朱棣指着周潮,“这个问题,还是让周潮来解释把。”

众人看向随行的周潮。

周潮笑道:“太子,海上捕捞繁荣,的确导致鱼虾这类水产品,在燕华的价格十分低廉,但利用水渠,在稻田养鱼虾,也有很多好处,首先,鱼虾以农田中的各种腐败物、微生物为食,养殖过程中,没有什么成本,同时,鱼虾的排泄物,可以肥沃农田。

其次,这些鱼虾,百姓既可以自食,售卖价格低也没关系,百姓可以用鱼虾,添加各种嫩草,用来养鸡、养鸭、养猪,鱼虾就是饲料,而这些低成本的饲料,却能转化为,鸡鸭猪这些,市场更广阔,价值更高的家禽家畜。”

“不但可以满足燕华治下百姓,自身对肉食品的需求,丰富百姓餐桌,同时,还可以做成各种腌制罐头,用来贸易,在燕华之外,周边所有邦国,对于低廉肉制品的需求,其实是十分庞大的……”

朱标看着周潮,意气风发侃侃而谈。

内心十分感慨。

他认为,最有机会和燕华比较的农村。

朝廷似乎一样也落后了。

燕华的肉食腌制品他知道。

北方,被蒙汉示范区统治。

南方,就是燕华肉食品腌制品统治。

这还是燕华刻意不向北方发展的原因。

燕华从中原,购置大量烧制的坛子,这种坛子,做工不需要太精良。

当然,燕华自己也能烧制这种坛子。

可这种利润不高的生意,燕华人口不足劳动力不够,不愿做。

这些坛子被运回燕华后,就被装满了,用动物油脂以及盐巴浇灌的半熟肉制品。

其中,加入了大量的盐巴。

朝廷的百姓,对这种燕华腌制的肉制品十分喜欢。

因为不光肉制品的价格低廉。

还因为,买燕华的肉制品,就等于是买了食盐,做饭的时候,只要挖取少量的油脂和腌制肉,听说,就不需要再另外加盐了。

为了这件事。

那些盐商们,也怨言颇多。

要不是,腌制品的价格,还没有低到与盐价差不多,百姓无法用腌制品,取代食盐。

恐怕,盐商就不是怨言颇多了!

不过,老四燕华的盐价,是真的低廉!

锦衣卫汇报,燕华用海水晒盐。盐对于中原,是朝廷控制下,国库财政的主要支柱之一。

而在燕华,盐是燕华政权监督下,民间商人,充分竞争的一般普通消费品。

据说,燕华的盐,已经完全抢占了占城、阿瓦王朝、南朝、三佛齐、次大陆的市场。

若是燕华的盐,投入中原,恐怕,朝廷的盐政也会崩塌。

朱标看向朱棣。

朱棣笑着做了个请的手势,“父皇、大哥,咱们去村里看看吧。”

朱元璋点头。

朱标行走在,小碎石、沙子铺就得村中路面。

看着两旁的沼气路灯,若有所思。

朱棣注意到后,给众人解释道:“这种三合土上面铺沙子、碎石路,以及沼气照明系统,这是我们针对农村,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内容。”

“主要是,工厂的水泥烧制产量太大,销售市场暂时饱和,眼下财政也比较宽裕,所以就搞了第二个五年计划。”

“在农村,建设沼气池,以及照明系统……”

……

“等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有能力,启动第三个五年计划,我们就会最后一步,把路,彻底修成水泥硬化道路。”

朱标眉头紧拧,“你们的财政这么宽裕?这么大的投入,能收回成本?”

说话功夫。

已经来到了村沼气池布置区域。

朱棣走到密封的沼气池水泥盖上,指着介绍:“按照我们的估算,在五年内,就会逐步回本,就像这沼气池,农村照明,产生不了太大的夜间经济,充其量只能保证,让村办工厂,在夜间也能生产一小段时间罢了,但沼气池产生的肥料却有很高的价值,肥料对粮食的增产作用十分显著。”

以前,农村只能向燕京的沼气工厂购买肥料。

但随着,第二个五年计划推进。

燕华政权按照村土地占有量,为百姓设计的沼气池,完全有能力,满足一个村,对肥料的需求。

甚至还有富裕,能够出售。

也得益于,乡土村社这个农村经济模式。

要是分散的小农经济。

即便有来自燕华官方的扶持。

也很大概率,没法儿搞这种沼气工程。

“传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就算朝廷出钱,给这些百姓,一家一户都建一个沼气池,百姓又有多少精力去闸草、掏沼浆?可咱们建成乡土村社就不同了,一个村,数百人,乃至上千人口,集中起来,有效高效的运用,让沼气这类工程,就有了在农村扎根的基础。”

“我们治下百姓对肥料的需求,能够自行满足后,燕京沼气工厂生产的肥料,就能对周边国家售卖,单单这一项,每年能创造的额外利润,就高达三十万两。”

“再加上,我们粮食的增产,回本不难,盈利也不难。”

“至于修路,现在燕华治下的农村,都有大量的村办工厂,路好走了,对于农村工业产品对外销售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运输成本降低,农村工业品的竞争力,竞争优势就更大了。”

……

朱标看着朱棣意气风发畅谈。

他现在明白,为什么,同样一种货品,朝廷那边农村生产的产品,就是在价格上,无法和燕华竞争。

也得亏,类似土布这种农村手工业品。

燕华的农村不做。

没有形成,太多大范围的直接竞争。

否则,恐怕还真竞争不过燕华的农民。

朱棣话到最后,看着朱标,“大哥,坚持乡土村社的好处十分多,类似沼气池这种工程,如果是分散的,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人力资源的限制,根本发展不起来,我相信,未来,还会有更过类似沼气这种事物,会被人们慢慢摸索发展出来。”

“可如果,到时候,朝廷那边再次变成家庭式小农经济,即便朝廷想推广,有财力投入,也做不起来。”

……

所有人都明白。

这一刻,朱棣是在劝说大明这边所有人。

不管搞不搞雇工身股制。

但一定要坚持乡土村社。

朱标怔怔看着朱棣,老四这是担心他将来,倒退回传统的小农经济。

虽然有些不舒服。

但也不得不承认。

燕华的乡土村社,给他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的确,他也很明白,沼气这种工程,传统的小农经济,一个单独的家庭,劳动力限制根本搞不起来。

燕京工业区还没看。

原以为,可以比一比的农村。

都被燕华完败了!

求月票、推荐票、追订、全订。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