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9章 募兵一时爽,军费火葬场(2 / 2)

盛唐挽歌 携剑远行 271 字 6个月前

方重勇笑眯眯的从袖口里掏出一张官身告示,递给管崇嗣。

“河西及陇右监军使?”

管崇嗣瞪大了眼睛,一脸不可思议的样子,拿着官身告示的手都在颤抖。

“唉!某该死,该死啊!居然冲撞了上官,这酒真是误事啊!某该死!”

管崇嗣想也没想,直接开始猛扇自己的耳光。

方重勇就这样等着管崇嗣扇了自己五六耳光,随即轻轻抬起手说道:“可以了,你现在说说正事。”

说完,他将管崇嗣面前的黄金鱼符,腰牌,官身告示都收好,目光灼灼的看着对方。

方重勇虽然一句呵斥的话都没说,但已然官威尽显,让管崇嗣不敢直视。

“唉,边军苦啊!”

管崇嗣轻叹一声说道。

“某在沙州当过四年刺史,还带兵出征过,所以你不用说废话,痛快点。”

方重勇淡然说道,示意管崇嗣省掉那些感情铺垫,直入主题就行。

“安人军的冬衣,欠了两年,春衣的布料也不足数。

陇右节度使旗下各军,唯有临洮军是足数发放的,其他各军皆有拖欠。

某这次是受了哥舒翰哥舒军使委托,前往长安寻求门路的。”

管崇嗣压低声音说道。

哥舒翰的这种操作,属于朝廷法度的灰色地带,没人告发那就悄咪咪的在台面下来搞。

现在大唐边军里面有类似心思的军头不少,但大庭广众之下说出来那就直接社死了。

“陇右边军乃是天下精锐汇集之地,居然会拖欠冬衣?”

方重勇难以置信的问道。

“回方将军,您说的那都是四五年前的事情了,当时陇右节度使麾下确实兵精粮足。

但自从大唐与吐蕃休战后,陇右便军备废弛,春衣冬衣拖欠已经不是什么稀奇事了,莫门军去年冬天还差点断粮呢。

没有仗打,就没有赏赐可以领。现在陇右各军缺编了不少,具体是为了什么,不提也罢。”

管崇嗣轻叹一声说道。

其实兵部的账册上,唐军是兵员齐整,不会“缺编”的。那么管崇嗣口中的“缺编”又是什么意思呢?

那自然是说的吃空饷,即:兵部账册上有某个人的资料,每年都有“核验”,确认这个人都在军中。

但实际上,这个人的一切资料都是编的,作为“作战实体”是不存在的,或许它只是陇右地区的一个佃户而已,总之不在军中。

而养兵的钱,则是进了部队主官副官的口袋。

这是一条自上而下的“产业链”,兵部有他们的人,节度使心里有数,不管他拿没拿,都不会吱声,各军军使更是揣着明白装糊涂,人人有份。

在封建时代,任何一个国家的边军如果多年无战事,那么吃空饷的事情就会变得自然而然。但很显然,募兵制比起府兵制来,在吃空饷这方面,可操作性要更大一些。

毕竟府兵都是带户籍可查验的,派人去所在户籍的州县问一句就能辨别真伪。而募兵的兵员来源很广,很多都是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来历不明,甚至不少人就是各地的通缉犯!

吃募兵的空饷,那可方便多了。

如果朝廷不细查,仅凭账册,很难看出有什么不对劲的。

反正吐蕃人又没有打过来,吃吃空饷有什么关系呢?在没有暴雷之前,基哥永远都不会知道边镇的问题有多大!

在方重勇看来,募兵制度的崩坏速度,着实有些过于迅速了。

方重勇不知道的是,河西那边搞一条龙的走私贸易,某种程度上说,使得河西节度使麾下各军,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朝廷的供给控制。

当然坏处也有,就是让基哥与朝廷低估了很多造血能力不足的边镇,所需要的财帛数量。

直接受影响的便是陇右节度使麾下各军。

现在杜希望的做法,就是力保陇右的绝对主力临洮军,不缺粮秣,不缺军饷,不缺编制;力保麾下各军不缺一口饭吃,尽量每一年都有绢帛可以作为军饷发下去。

只能这样而已。

“明日清晨,你来分水驿的院落里等着我们。安人军的军饷问题,包在本官身上。记住,明天一定要来,过时不候。”

方重勇也不等管崇嗣回话,直接往驿站提供的厢房所在方向走去。

他路过本桌的时候,见裴秀正目不转睛的看着自己,于是一脸疑惑问道:“饭吃得差不多了,你难道是想在饭厅里过夜么?”

“你们,刚才在说什么呢,好像……”

裴秀一时间有些语无伦次。刚才那个壮汉凶狠无比,为什么方重勇才坐了一会,对方就老实得像是绵羊一样了呢?

裴秀隔得远,没听到方重勇跟管崇嗣说什么,她只看到管崇嗣后来面色异常恭敬,像是换了个人一样。

“以你的智慧,我很难跟你解释啊,有机会多吃吃脑百金吧,或许还有救。”

方重勇轻叹一声,摊开双手表示自己无可奉告。他难道把陇右各军吃空饷,朝廷拖欠军饷的事情跟裴秀去说?

那又有什么意思呢!

“诶?”

裴秀愣神的时候,方重勇就已经走远了。何其昌等人也收拾好桌上的饭食,将其打包好以后,跟着方重勇一起走了。

“气死我了!”

裴秀发现自己的智力被碾压,气得直跺脚,跟在众人身后离开了饭厅。

(本章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