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袁氏动荡(1 / 2)

谋略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袁绍的想法非常好,除了蹇硕手上的禁军,洛阳周边所有的部队都在他手里。背靠何进,他随时能以大将军的名义调动其他军队。地利在手。

士人大多以袁家马首是瞻,只要卢植不出面,舆论的话语权就掌握在袁隗手里。如今洛阳只有刘宏一个光杆司令,官员有六成是他袁氏旧故。人和已得。

袁绍唯一缺少的就是时间,是天时。这一次老天没有站在袁氏这一边。

十月,皇甫嵩问斩,天下哗然,很多士人都对刘宏口诛笔伐。

袁绍开心的看着这一切,他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实现,他要代表袁氏登上天下最高的宝座。

十一月,洛阳死了一个人,这个人差一点点就让袁氏全军覆没,杨赐死了。

杨赐死的很正常,年龄加疾病让他没有挺过这个冬天。

问题是他死在了任上,死前杨赐的官职是司空。

杨赐的一生可谓官运亨通,能做的高官他几乎做了个遍,司徒、太尉、司空都做过。

关键是杨赐做官是不用花钱的,人家有真本事。

作为早早预言了黄巾之乱的人,刘宏对杨赐非常信任,虽然这份信任对杨赐来说已经时日无多,但还不算太晚。

说到杨赐就不得不提及弘农杨氏,这个家族或许没有汝南袁氏这么有名,官场上却不比袁氏实力差。

汝南袁氏在袁绍之前达成了四世三公的成就,而弘农杨氏在杨赐这里也做到了三世太尉。

这位东汉重臣在临死之前留给刘宏一封信,信的内容大多是劝谏刘宏不要宠信宦官,不要不理朝政,不要征收过重的赋税之类的话。

只是在信的末尾杨赐让刘宏抑制一下袁氏的势力,现在袁氏在朝中的势力实在太大,不利于天子掌权。

或许杨赐这么说只是为了给他儿子杨彪铺路,或许只是单纯的希望刘宏重新执掌权柄。

可人都已经死了,真正的含义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看到这句话的人怎么理解。

去年被黄巾搞得焦头烂额的刘宏神经骤然绷紧,他相信这是杨赐的另一个预言,他觉得袁氏要对他不利。

人如果对一件事产生了怀疑,那么不信任的情绪会被无限放大。

刘宏没有证据证明袁氏在搞阴谋,也没有人来告发袁氏心怀不轨,他只能自己防范。

想要保命军队是必不可少的,刘宏对北军不抱任何希望,于是他提前组建了西园军,任命蹇硕为上军校尉。

为了组建这支关键时刻保命的军队,刘宏需要慎之又慎,他准备找人商量一下领军校尉的具体人选。

这本是一个十分正确的选择,奈何刘宏信任的人是宦官,找宦官商量就绕不开张让。

于是西园军就成了各个势力瓜分的蛋糕,是人是鬼都想来咬一口。

组建新军肯定是要在朝会上商议,拖拖拉拉了两个月,结果就是刘宏非常不满。

贪婪的朝臣们连口汤都不想给刘宏喝,举荐的名单里面没有一个宦官的名字。

刘宏干脆将组建新军这件事昭告了天下,让各州郡举荐人才。

既然朝臣们不想让他刘宏吃肉,那干脆谁也别喝汤,他把锅给砸了。

就连王弋也举荐了四个人,曹操、刘备、孙坚以及臧洪。

平定完黄巾之后曹操心灰意冷,辞官回家看书。

刘备则相对好些,虽然朝廷依旧发布了平定黄巾的军功不记做功劳,可他被刘虞看上了,依旧成了个县尉。

孙坚现在还在和羌人较劲,这件事最后会是个什么结果谁也不知道。

臧洪现在则在张超手下功曹。

其实王弋是不想理会西园军这件事的,反正他现在也不需要西园军了。

可转念一想,自己结识汉末这些英雄枭雄不就是为了对抗袁家吗?索性都扔到洛阳闹去算了,人脑子打成狗脑子也没什么,跟他王弋又没关系。

刘宏这一手确实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可他刘宏只是洛阳的天子,而袁氏则是天下的袁氏。

最终在刘宏强势的压力下,西园八校尉的名单出炉了。

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刘备、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这份名单少了赵融却多了刘备,原因是王弋和刘虞商量了一下,两人共同举荐了刘备。

名单上的这些人其实很讲究,蹇硕、刘备和冯芳算是刘宏钦点的自己人,蹇硕是宦官,刘备是宗室,冯芳是曹节的女婿。

除了鲍鸿身后站着关西武人集团以外,剩下的可以说都是士人集团的人,就连曹操也是袁绍想要拉拢的对象。

刘宏已经妥协了,你们士人想要拿大头就拿吧,袁绍、夏牟、淳于琼,随便你们了。

但袁氏一个很扯淡的举动终于激怒了刘宏,以至于袁逢、袁隗同时丢官,袁家在政治中枢差点全军覆没。

袁隗举荐袁术接任虎贲中郎将的职位,而五官中郎将他举荐了自己的儿子袁胤。

刘宏毛了,心道你们老袁家到底想要干什么啊?我防的就是你们,结果你们还想军政两把抓?

当时刘宏就想让人抄了袁氏一家,多亏了张让劝阻才没让袁家全军覆没。

张让告诉刘宏袁家这一代想必是武略都很好,想往军队方面发展,所以才让自己的子侄领兵。

是个人都不会相信这种说辞,刘宏却信了,他相信张让……

没了袁逢和袁隗在朝中袁氏很伤,袁绍想要解决卢植的计划也成了废案,他们终于可以消停一会儿了。

然而给他们休息的时间不多了,西北已经有了结果,董卓和公孙瓒打赢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