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冀州进行时(三)(1 / 2)

荀攸休沐了,原因很简单,他受伤了,被王弋狠揍了一顿。

荀彧听说这件事后匆忙去找了王弋,然后黑着一张脸来看望的荀攸。

活该!

这是荀彧对荀攸唯一的评价,他虽然没从王弋那里知道什么,但看到王弋的状态就知道他这个大侄子在王弋面前作了个大死。

王弋有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对于认可的人都十分信任。

对于臣下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可荀彧却认为这不是一个优点。

有谁可曾见过将手下最精锐的军队说放出去就放出去的吗?即便濮阳和平原确实十分重要,但张辽统帅那支部队已经太久了,那些青州兵身上早就打上了张辽的个人印记。就更不用说最精锐的幽州兵了,联合讨董的时候王弋都没有收走张飞的虎符,这简直就是荒谬。

这还只是冰山一角,荀彧早早就注意到了这种情况,但他不是王弋手下最老的那一批人,很多时候都是要讲资历的,这种事他只能旁敲侧击。

然而荀攸却是,从只言片语中荀彧可以肯定荀攸来了个直言不讳,直接将王弋激怒。

这就导致荀彧也想抽荀攸一顿,作死不是这么作的,不想活直接抹脖子算球,别连累其他人好不好。

荀攸只能顶着个黑眼圈将自己的小叔叔送出家门,小的时候还好骗,还能用大人的威严吓唬吓唬,现在只能赔笑了……

送走荀彧后荀攸来到了书房,从铜镜中看到自己的形象唯有苦笑。

他确实比荀彧激进许多,王弋这一路走来成绩堪称辉煌,可发家史却并不光彩,甚至有些诡异。

这些事绝对不能泄露出去,不然一定会有人怀疑王弋身份的问题。

所以他们那一批最老的追随者如果不能寿终正寝在王弋前面,荀攸就打算给他们来一个被死亡,包括他自己也是如此。

其实荀攸这么做和忠诚没多大关系,这和他的志向或者说追求有关。

与其说他追随的是王弋,不如说他被王弋唬住之后转而开始追求道。

这个道不是道家,而是道义,盛世太平的道义。

如今这条道路上只有王弋也唯有王弋在负重前行,所以他才会拼命为其保驾护航。

王弋的政争手段其实很高明,从大汉还没灭亡时搅合袁家就能看出来。

但那只是针对敌人,对待自己人的时候王弋过于温和。

荀攸就是想让王弋明白,在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上没有人和他是朋友,也没有人能与他结伴而行。

对于王弋来说这很残忍,因为王弋的初衷便和荀攸的不一样。

虽然两人的目的都是让天下太平,而且手段都是让王弋成为皇帝,但王弋想要的是给予这个时代更先进的政策,而荀攸则希望王弋能以一个领导者的身份统御天下。

可惜荀攸并不知道王弋的经历和他想象中的截然不同,在王弋最适合接受教育的年龄,所学的不是经史子集,也不是权谋争斗。

所以王弋对于这个时代人很多的做法难以理解。

要命的是,在这个时代荀攸是对的,而王弋终将因为自己的幼稚付出代价。

未来的事没人能说得清,也没有人能预知得到。

荀攸放下手中的铜镜,休沐只是掩饰受伤的借口,该他完成的工作一件也不能落下。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在即,没有什么时间是比现在更适合搞事情的了。

春天其实就像是一个信号,绝大多数事件都是在春天开始的,就比如说争斗!

王弋的意思很明确,幽冀的世家必须和外来世家形成对立之势,绝不能出现双方联合的情况,而荀攸就是这个计划的执行人。

这件讲究的就是一个速度和深度。

速度就是快,不能给双方联姻的机会。

深度就是仇恨,双方结仇的效果必须要大,最好是不死不休的局面。

荀攸将实行计划的时间定在春天不是没道理的,春耕可以说是整个大汉最重视的一件事。想要春耕能正常运行,水便是不可或缺的资源,荀攸就是盯上了水源。

如今外来士族可以说是一盘散沙,想要让他们成为一股势力就必须有个领头羊才行。

荀攸翻了翻名册,外来世家势力最大的就是他们荀氏,可他们已经被深深刻下了冀州的印痕,这个职责他们不合适。

第二大的是周瑜的周氏,他们虽然来得晚,但由于王弋过于赏识周瑜,反而让周家直接入驻邺城,形成后来者居上的形势。

周家也不适合作为领头羊,因为周瑜手上有兵权,很容造成对王弋不利的局面。

一个个看下来,荀攸将目光放在了桥玄的族人桥氏身上。

桥家来自江东,是地地道道的外来家族。没人在王弋麾下出任官职,也没和重臣联姻。

他们家如今能在外来家族里面排的上名号,完全是因为曾经的一桩无头公案。

当时有人联络桥羽准备起兵造反,桥羽将情况告诉了王弋,荀攸就是那件事的调查员。

虽然最终荀攸的结论只是对方牵制王弋用的烟幕弹,但他可不相信事实真的如此,必定是有什么隐藏极深的线没有被自己发现罢了。

不过桥家却因为桥羽的表现得到了王弋的青睐,从高显的商铺中分了一间给予桥家。

一间商铺对于王弋来说是九牛一毛,可对于桥家那就是一根擎天柱了。

抱上大粗腿后桥羽的身份也水涨船高,趁着自己老爹桥玄的影响力还在,让桥家成为冀州外来世家中最上层的那一批。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