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两件事情(1 / 2)

王弋惊愕的发现,他的一些理论在这个时代并不是不能接受的,汉代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封闭,相对开放很多。

真正让这个时代难以接受的是某些现象,某些凌驾于认知之上的现象。

王弋想要运用现代知识创造一些东西就必须有一个代理人,一个拥有凌驾于神权之上的代理人。

百姓们信奉鬼神之说,士族阶级则信奉巫蛊,想要找到这个代理人,王弋必须要谨慎再谨慎。新奇书网

这种人寻找不如培养,直接培养不如间接培养。

有能力的人该用就要用,王弋觉得是时候去辽队见一见诸葛亮的未婚妻了。

其实王弋知道不少在三国时期擅长物理的人,比如马钧,比如杨泉,再比如陆逊的那几个亲戚。

可是现在马钧有大用,其他那几个生没生出来都是个问题,王弋不可能找得到。

而且这次他去辽队点拨黄月英都是次要的,主要是为了去泉州和高显。

在此之前王弋还有两件事需要定下来,趁着这次廷议一起议一议。

第一件事就是王弋打算开发浚仪和邯郸的事情,王弋为了带动河北的经济发展,鼓励百姓尝试经商,早早就将风放了出去。

虽然规划需要时间,但百姓同样需要时间准备。

王弋想着自己改建的快一些,百姓刚好可以和世家一同获得第一批利润。

然而让王弋和群臣担忧的事情并没有出现,世家还算好说,该准备的、能准备的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可百姓的反响却非常平淡,甚至有些厌恶。

特别是邯郸,反响尤为激烈。邯郸的县令甚至上书希望王弋不要以商业的模式开发邯郸,他上的可不是奏疏,而是万民书,当真有数万百姓联合签名,那各种各样的烂字可是做不得假的。

王弋将调查的密报说了出来,群臣一时间也陷入了探讨。

这一次王弋开放的商业城市非常多,足足有三个。范围也非常广,周边数座城池都要围绕中心的一座进行开发,其中的利益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面对这种体量的利益,哪怕世家全部联合起来也吃不下,况且他们同样需要下游商户完整商业体系。

就连田丰也很是头疼,商业确实是末业,可是商业来钱快,接管了财政之后田丰才明白整个河北到底有多花钱,王弋为什么打着打着就没钱没粮了。

王弋的军队精锐吗?那必然是精锐。

别的不说,单说最初组建的那支以幽州人为主的军队,从王芬到最近的袁绍,他们都是绝对的主力。

这支绝对的主力没扩军不说,几场大战下来,减员还不到一半。

这支军队就是全天下诸侯梦寐以求的军队了,古往今来田丰都没听说过有这样的军队。

可是这支军队的日常开销是多少呢?

整个河北财政的十分之一!

是的,即便不打仗,平日里的开销就有这么多。

其中包括了军饷、后勤采买、装备养护、家属福利、阵亡抚恤等等……

不多?这已经是一个很恐怖的数字了。

上到刺史,下到吏员,各级官员要不要发俸禄?

开垦荒地官府要不要出政策支持?

新地耕作要不要出粮种?耕牛?农具?

要不要兴建水利,改善耕种环境?

要不要建设一些便民的设施?

要知道王弋从来没有征过一次徭役,所有的劳动他都是要花钱的!

要不然哪来的王弋缺粮后百姓自发送粮?

现在是乱世,民心是那么好获得的吗?还不是靠官府一个铜板一个铜板的喂出来的?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都愿意死心塌地跟着王弋,如今河北有盛世之影,只要按照王弋现在的计划一步步走下去,平定天下后休养生息几年,就是一个完美的盛世!

在有这样的战略眼光的前提下,王弋所有的小毛病都是可以克服的,也是他们愿意规劝的。

所以田丰对此尤为焦急,他直接提出:“主公,官府这里是不是应该再出台些惠民政策?以利益吸引百姓加入行商?”

“不可!”

没想到最先提出反对的竟然时田丰手下的张承,他解释道:“一切惠民政策都要有个度,不是越多越好的。大力剥削百姓会让百姓反感,但是一味付出就会让变得百姓贪婪。我认为现在百姓不愿意经商可能并不是政策不好。如今百姓衣食富足,商人的地位又很低,百姓们是不愿意从事这种贱业的。”

“确实如此。”张范在一旁补充,“商业的风险很高,远没有土地有保障。特别是如今这个世道,好好种地存粮,战乱来了粮食能保证人饿不死。可是兢兢业业经商,一场兵祸来了就会血本无归,铜钱也无法当饭吃。”

有了头头田丰和留侯之后的发言,一众臣子便开始引经据典向王弋输出自己的想法。

王弋没有任何表态,安静的接收着每一条建议。

每次这种时候都是他学习的时候,众人引据的典籍有的王弋没看过,有的王弋听都没听过。不是每一件需要廷议的事都能突然说出来,机会难得。

还得是荀彧!

争论了半天,荀彧终于说让王弋满意的解决办法:“主公,不若让当地家族在行商时带动一下如何?”

“好!就按文若说的办。”王弋闻言立即点头同意了这条计策。

群臣见王弋这么痛快都愣住了,靠世家帮衬并不是最好的办法,若是世家在帮衬的时候暗中使些手段,那些想要行商的百姓只能被吃的连骨头都不剩。

王弋和世家是对立的,这里都是明白人,不是没人想到,只是没人敢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