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第 92 章(2 / 2)

亦或是说,如果让西汉的儒生得知一千年后的大宋儒生都是鲁儒的德行,估计会一边吐血,一面让宋朝的皇帝清醒一点,然后为儒家一去不复返的名声泪流满面。

这也是刘瑞在用不用儒家上显得很纠结的主要原因。

毕竟从现状来看,除了鲁儒那个搅屎棍和辕固生这种忽略情商,时刻想着杀身成仁的存在,儒家里还是有不少能臣的。并且从胡毋生到董仲舒,再到申培和韩婴都是桃李遍地的仁师义士。

可以说,没有儒家的努力,寒门出贵子也只是戏言,刘瑞也不可能打破阶级对知识的垄断,以及外戚勋贵对朝廷的垄断——因为黄老和法家都没有走进民间,还是维持着礼不下庶民的高傲姿态。

所以在黄老家和法家意识到他们必须脚踏实地前,刘瑞必须重用儒家。

但又怕跳出个辕固生第二。

“哎!要是儒家能把鲁儒踢出去就好了。”刘瑞不免头疼道:“这群原教旨主义者真是进步之癌。”

更烦的是,这群人大都是小地主出身,一旦上位就会造成宋真宗后的士族门阀和弘治中兴后的士大夫绑架天下的恶果。

儒家内部也不是没想过弄死鲁儒,然而只要儒家存在,原教旨主义就不会消失。

而且不仅是在儒家,墨家法家乃至医家都有这种现象。

硬要说百家里谁不会原教旨主义所绑架,那便只有小说家吧!

毕竟只要XP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的。

李三瞧着刘瑞头疼的模样,也是躬身等了会儿,待刘瑞的表情缓和后才轻声说道:“家上,阳陵的场地已经弄得差不多了,您看要不要过去一瞧。”

“去吧!正好散散心。”省得他想鲁儒的事。

阳陵距离中心城区有三四十里(2公里),但是考虑到清道和准备工作,刘瑞还是报了远行,省得没法在宫门落锁前回来,和刘启一样被廷尉公开处刑。

虽然阳陵仅仅动工了四年,但是考虑到皇陵的动员之大,负责的官员之多,以及之后要迁徙上百户富贵人家来此,所以在刘瑞到时,这里已有县的规模,甚至出现了酒肆和商业区。

刘瑞没记错的话,阳陵建成后一度成为距离关中最近的商业县,看来刘启的徙陵政策是以富商为主。而从正史的进程来看,阳陵的居住者应该是关东和江淮一带的富商。毕竟他们在七王之乱里不可能没出钱,所以等七王一败,关中的大帽子一扣,他们就得乖乖搬家。

“见过太子殿下。”主持科举的虽是张欧,但是负责场地建设的却是刘瑞的老熟人汲卫。当然,考虑到汲卫有两个儿子,一个外孙准备下场,所以为了避嫌,主考场是由大匠负责,他只负责考场周围的歇脚之地。

是的,你没看错。

贴心的刘瑞连寒门子弟的落脚之处都想好了。虽然这些落脚的驿站仅为通过第一场考试的学生开放,但是这一消息在关中传开时,不少学生,尤其是以贫困生居多的儒生还是感动得热泪盈眶,纷纷高呼太子仁德,同时对鲁儒得鄙夷之情愈演愈烈。

MD,你说太子不知礼,可是一个为学生考虑到如此境地的太子是不知礼的人吗?分明就是你上赶着去打太子的脸,当着黔首的面让太子下不了台才会倒打一耙地污蔑太子。

真是丢尽儒家的脸。

好在太子不计较,否则光是落井下石的人都够儒家喝一壶的了,哪还会像现在这样保持面上的平静。

刘瑞在少府属官的带领下参观了主考场和考生落脚的地方,以及在科举结束前考官暂住的地方。

为着这场从未有过的考试,汉家的那群抠脚博士们也振奋起来,决定借此扬名立万,青史留名。

而对那群已经辞官的前任博士而言,瞧着那群不如自己的人能在天下学子前露脸,甚至作为第一场科举的改卷官而青史留名无疑是嫉妒的要死,同时也让汉家博士的含金量直线上升。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