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第 219 章 名义上是藩国但死活……(2 / 2)

“没人出列的话那本翁主就继续了。”对于这个结果,乌伤翁主倒是有点惊讶:“我还以为会有更多人追随你呢!”

现在看来,想复国的东瓯人里有一半是过嘴巴官司。

“虽然陛下愿意在会稽郡的南边划给你们一块故土,但是这块……嘶!不知该叫新东瓯还是北东瓯的旧土在名义上属于大汉的藩国。”

“名义?”不知为何,都僚感到一丝丝的不妙。

如果对方开口就是相当严苛的条件,那都僚反而没那么紧张。

“对,你们只在名义上属于汉朝的藩国。”乌伤翁主的眼神里带了丝轻蔑,说出的话也骤然变得难听起来:“怎么说呢!就你带走的老弱病残……别说是陛下,我都不忍对其征税。”这跟往石头上刮油有什么区别。

“汉皇仁义。”都僚身后的东瓯人听了很高兴,突然对千里之外的刘瑞好感度倍增,而乌伤翁主后的东瓯人则急得想给他们一拳。

不说别的,你以为夜郎等国为何要给南越上供?甚至人家不要都还巴巴地送上?

年轻人不懂这里头得弯弯绕绕但东瓯的老人可是知道刘濞在时,东海王的孝敬让巴掌大的东瓯在秦末汉初与闽越压制下顽强挺了一百来年。

虽然这话不太厚道,但就历史进程来看,个人也好,国家也罢。如果自己不是大哥,那就得找大哥庇佑。

所以乌伤翁主的隐藏之意是你们日后受了欺负也不必来找大汉帮忙。

只要闽越抢完回去,没有占领大汉的藩国,那大汉就没出兵帮忙的必要。

这一刻,都僚真是血都凉了,甚至有种非常可怕的猜测——大汉的皇帝是想把不服他的东瓯人赶到会稽郡与闽越的交界处,让闽越人慢慢杀死他们,好以此警告已经降了的东瓯人。

以及……

未来会降的东瓯人与闽越人。

“大汉的皇帝可真是仁慈啊!”

“是啊!不仅给我等用于复国的领土,更是无需我等向其朝贡。”

身后恶议论声让都僚陷入似梦非梦状态里。

与此同时,乌伤翁主的声音让他逐渐冷却的血液凝固成冰:“另外,陛下的仁慈只有一次,所以那些离开的东瓯人将不许踏上汉朝的土地。与此同时,已经成为会稽郡黔首的东瓯人也不许无传离开国土,更不许与他国产生私下联系。”

乌伤翁主的声音骤然拔高,再次转身看了眼愿意留下的东瓯人,厉声道:“违律与他国偷偷接触者流放出境;违律与向他国传递情报者夷三族。”

不过当她再次看向对面时,不仅是语气变得分外柔和,脸上也因即将摆脱一大麻烦而荡出浅笑:“之前是警告大字不识的会稽郡黔首,现在是警告即将分别的都老……以及这些致力复国的有志之士。”

“无传诏而踏汉土者,格杀勿论。”

两旁的将士很有默契地抽|出利刃,然后在乌伤翁主的太守下重重推回,发出令人胆寒的声音。

按规矩,小黄门抬上地图,让都僚将乌伤翁主拟好的文书压在会稽郡边境与新东瓯的交界处,然后签上自己的大名并按了印。

都僚做完这一切后,那些愿意追随他的东瓯人都不由自主地欢呼起来。

与之相对的便是签完文书的都僚彷徨地看向对面的东瓯人,只见他们一脸悲戚,甚至有人当场哭晕。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得知那些桀骜不驯的东瓯人高高兴兴地复国后,刘瑞并未有所触动,但却开始寻道问仙,议论鬼神。

宫里的薄太后与先帝留下的老臣见状,也是担心刘瑞重蹈秦始皇的覆辙,所以私下劝了不少。

好在刘瑞并不想在宫内炼丹,找的道士与其说是徐福那样的保健品推销者,不如说是熟知道法的哲学家。

而这之中又以信奉老子的黄老学子弟为之最。毕竟论对《周易》《道德经》的理解,黄老家若称第二,那没人敢称第一。

“黄公,你能告诉朕……人,真的会得上天惩戒吗?”未央宫的麒麟殿里,刘瑞与窦太后的座上宾聊起周公关于“德”的概念时突然问道:“依你所见,高祖,高后,惠帝,文帝,乃至先帝……都能有个好结果吗?”

被称为“黄公”的黄老家大能曾与辕固生论汤武受命,如今幸于当今圣上,也是抱着谨小慎微的态度。

虽然刘瑞性情平和,很少会因言语上的过失而问罪于人,但是这种涉及先君的死亡提问,说错一句便有阖家之难:“陛下,无德者的统治不能长久。正如那暴虐的秦二世,有勇无谋的楚霸王。”

黄生知道刘瑞不是在问先君,而是在给自己的行为找个说法。

找个大汉的先君们也曾做过,并且做的比他过分的说法。

“陛下以前不喜这些玄而玄之的东西。”黄生观察着刘瑞的表情,不经意地提道:“其实太后与文帝,乃至先帝也曾斥责那些谈论鬼神的人,不过在身上的担子变重后,还是想求鬼神指点。”

末了,黄生还补充道:“对于万民而言,鬼神与陛下并无差别。”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