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我去当电灯泡不太好吧”(2 / 2)

早在改革初期,粤地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抢下了中西方合作发展的机遇。

七八年时,升级过后的深城和珠海,用来吸收海外资金,引进技术和设备,做成进出口基地。

后面在总理的改革下,出了一个经济特区,深城。

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拉开帷幕,更有流传到后世的“深圳速度”——三天一层楼。

粤地不仅特区机会多,羊城也有了崛起的苗头,国内外有头脑的人,闻风而来。

粤地的工厂一座座建起,各地来粤的人不少,为粤地的劳动力提供了基础。

所以栗蓉她们很快就招到了需要的劳动力,主要是女工多,男工也有,毕竟装卸货的时候,不好让女人扛。

甚至还有十三四岁的半大孩子还找工作。

栗蓉有些唏嘘,她不知道这时候对于童工的界限是什么样的,但是她一个经历过后世教育洗礼的人,是万万不会接受这些小孩的。

没有十八岁也不要。

就怕哪天出了什么问题。

羊城很多服装厂都是从来料加工起步的,就是别人提供样衣和原材料,工厂加工好了,再次送出去。

但是栗蓉她们不一样,她们先瞄准了国内服装市场。

而且,栗蓉有想法,她会自己设计衣服,不需要承接来料加工,还有个原因,就是她们现在刚起步,什么都没有,“蓝海时装”说出去别人都是没听过的。

所以在购进机器时,栗蓉和徐静丹决定,除了缝纫机,还花了大价钱进口大型自动纺织机器。

厂房,劳动力,机器都有了,栗蓉她们开始琢磨要做什么衣服。

羊城现在三月下旬,过不久就得进入夏季。

羊城夏季温度高,栗蓉寻思着先做几款短袖,或是一些透气舒适的衣服。

设计服装这一块儿,徐静丹是打算全部放手给栗蓉的,她自己买卖服装的能力是有,但设计这一块儿,徐静丹是真的不懂。

徐静丹看栗蓉抓着笔在纸上画,提出建议:“要不咱们去市场逛逛?或许有灵感了。”

栗蓉拿橡皮把刚画好的地方擦掉,闻言抬头看徐静丹,刚要说话,电话就响了。

徐静丹去接,电话是宋以成打过来的。

栗蓉明显看到徐静丹脸色有些迟疑,她看了眼栗蓉,不知道对面说了什么,徐静丹说:“你等一下,我等会儿给你答复。”

徐静丹看着栗蓉:“宋副局问我们要不要去看电影?”

“我们?”栗蓉挑眉,“人家是只想约你吧,我去当电灯泡不太好吧?”最近转码严重,让我们更有动力,更新更快,麻烦你动动小手退出阅读模式。谢谢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