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六章 战局(2)(1 / 2)

定西城,控扼马衔山的南麓出口。

元丰四年八月,李宪总秦凤路、熙河路兵马,便是从这里越过西夏的马衔山防线,然后沿着汝遮谷顺流而下,夺取兰州。

所以,所谓汝遮谷,实际是一条河流(应该是今天的苑川河,属于黄河一级支流),只是因为河流凿穿山谷,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南北向峡谷通路,所以被人称为:汝遮。

汝遮谷从马衔山发源而出,延绵直抵兰州,并在兰州汇入黄河。

所以,汝遮谷在大宋,分属两个不同的防区。

自汝遮堡以西,属于通远军,自龛谷城以北,则属于兰州辖区。

元祐元年九月壬戌(初七)。

赵卨将其经略安抚使行辕,从兰州迁到了汝遮堡,以就近指挥、协调起自定西而至会川的百里马衔山防线。

而在之前,赵卨已经于九月丙辰(初一),就已经带着人,先一步抵达了汝遮堡,并开始了对整个汝遮谷的巡视。

如今,他已经视察完了,大宋控制下的整个马衔山防线。

心中已经有了底气。

“只要定西不失,西贼就不可能威胁凡川、汝遮、龛谷,凡川、汝遮、龛谷不失,则兰州稳如泰山!”

赵卨挥着马鞭,看向那绵延的山川与河谷,不无自得的说道:“而我朝只要控扼兰州、定西,则如人之手,扼西贼之咽喉,使其不得喘息!”

“他年,若能得平西贼,论功,都知李宪可为前三!”

作为文臣,其实赵卨对李宪这样的内臣,做出这样高的评价,很不正确。

但赵卨都要致仕了,没这许多的心理负担。

这一战打完,只要不出差错,他必能以大学士带节度使衔致仕。

这就是元老的致仕待遇了。

届时,谁敢以此来指责他呢?

顶多背地里说几句话阴阳怪气一番。

这有什么关系?

又不会让他掉块肉,反倒是说李宪的好话,有利于他和他的家族在熙河的经营。

没办法,李宪在熙河威望巨大。

特别是在蕃官群体中的影响,无人能及!

果然,听到赵卨对李宪的高度评价,那几个簇拥在赵卨身旁的将官们,立刻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相公所言甚是!”从秦州方面,率军来援的赵思忠,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就答道:“若无李都知当年夺兰州,俺们那里能像今天这样,安安稳稳的在熙州、岷州、洮州、会州种棉花?”

包顺、包约兄弟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就连去年才归义反正的仁多保忠,也道:“俺虽未曾见过李都知,但若非李都知,俺恐怕早就被西贼所杀了!”

“哪里有机会,沐浴汉家阿舅恩德,享中国之福?!”

赵卨看着这些蕃官。

每一個都是实力派!

而且不是熙宁开边以来,带着整个部落,一起归义过来的大部族首领;便是从西贼那边带着人马过来归义的大贵族。

像是赵思忠就是木征。

这可是唃厮啰的嫡长孙!也是董毡死后,吐蕃法理上的真正合法继承人。

当年王韶开边,赵思忠打不过,就带着他的兄弟六人一起投了。

六兄弟当年光是带过来的丁口就有三四万,牛羊牲畜数十万头。

先帝给其兄弟六人一一赐名,然后封官许愿。

包顺、包约兄弟,就更是熙河路的第一大豪族,熙河路今年给他们编户齐民,登记造册。

最后,统计得出整个熙河路,姓包的有差不多二十万!

虽然,这是老弱妇孺一起相加的结果。

但熙河第一大族,包家是毋庸置疑的了。

其他人虽然没有赵思忠兄弟、包顺兄弟这么强。

但也都是有自己的武装的。

哪怕是去年才归义来的仁多保忠,他当初就带了数百心腹,逃来大宋。

这将近一年来,西贼那边不断有人过来投奔于他。

于是,渐渐的也拥有了差不多一千五百人的精兵。

在向、高两位国亲的保举下,当今官家于是在今年四月,拜其为会州巡检使。

这些蕃官,在大宋本来就相对自由。

其地位类似羁縻州的土官,几乎人人都在官方的正式官职差遣外,还带着一个充本族军都使或者军都副使的头衔。

这就是朝廷,允许其在其部族内部,沿用部族习俗与传统来处置相关内部事务的许可。

一个个都是国中之国。

向宗回、高公纪履任熙河后,棉庄与这些人就充分的捆绑了在一起。

每一个熙河蕃官,都是棉庄主!

哪怕是去年才投过来的仁多保忠,也在兰州附近带着人赶在春耕前,开垦出了一千多亩棉田。

所以啊,这些人现在已经不是什么苦哈哈的蕃官了。

都是奢遮人家!

论财产恐怕不输汴京的富贵人家。

因为,如今熙河各地的棉田,基本已经采摘完毕了。

第一批采摘的棉铃,已经被向、高两位国亲,装车送上运往汴京的道路。

总计有一万多斤的棉铃,听说足足装满了三四十辆太平车。

这些棉铃现在应该已经到秦凤路了。

而后续采摘的棉铃,正在陆陆续续的通过从秦凤路、永兴军等地押运粮食的青壮民夫们,押送着踏上返程的道路。

向、高两位国亲,现在都已经专门去负责做这个事情了。

估计,最终所有棉铃加起来,应该有几十万斤。

价值保守估计在百万贯!

像包家的那一万亩棉田,就起码能拿到十万贯!

想到这里,赵卨连说话的声音,都变得温柔了许多:“诸公所言甚是,李都知诚为国朝名帅!”

没办法,在大宋社会,一切向钱看。

谁有钱,谁说话的声量就够,就有道理!

正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而读书,需要钱!

钱越多的地方,科举成绩就越好!

典型的例子就是两浙、福建、江西这三路。

当地的发解试,都已经卷上天去了。

为什么?

因为这三路有钱啊!

书院遍地开花,富户家庭都在全力培养自己的孩子去卷,去考。

于是,像福建这样在唐代和大宋前期,属于科举荒漠的地方。

如今,靠着钞能力,在科举中攻城拔地!

现在朝中,待制以上的福建籍的大臣,已有十几人!

包括一位前宰相(蔡确)、两位执政(章惇、吕惠卿)。

未来还会不断涌现!

恐怖如斯!

只有江西帮和两浙帮才能勉强对抗。

而熙河路,就是下一个福建路!

这一点,毋庸置疑。

旁的不提,单单是前些时日,熙州的游师雄,在宣布已邀请了多位有进士功名的同窗来熙州州学讲学后。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