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八章 无心插柳柳成荫(2 / 2)

走进不科学 新手钓鱼人 11859 字 6个月前

但另一方面。

虽然肺癌发展到中期之后,几乎不存在根治的可能性,大多数病患的生存概率很低很低。

不过想要一定程度的抑制病情,给患者增加几年的寿命还是有可能的。

这个可能便是靶向治疗。

一般来说。

哪怕是肺癌晚期的患者,使用靶向药也有机会多活个三四年甚至更久。

所谓靶向治疗,是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的治疗方式。

该位点可以是肿瘤细胞内部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

靶向药物进入体内会特异性的与致癌位点相结合发生作用,使肿瘤细胞特异性的死亡,而不会波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

靶向药在源头上最早可以追溯到1960年,当时费城大学的生物实验室发现了一种与许多白血病患者有关的染色体异常。

十年后一位叫康普利的生物医药学家在研究这个这个课题的时候发现,当9号和22号两条染色体的一部分发生易位时,就会产生这种异常。

而这个异常部位,便是后来第一种靶向癌症治疗药物伊马替尼的靶点。

当然了。

靶向药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眼下这个时期,但技术上的发展却普遍要在80年代甚至90年代之后。

因此以现在的技术想要生产出完整的靶向药,完全就是痴心妄想——至少短期内如此。

但是.......

如果不奢求标准意义上的靶向药,做个简易的乞丐版,徐云认为还是有一定可行性的。

毕竟.....

他当初可是埋了个伏笔呢。

想到这里。

徐云便又顿了顿,继续解释了起来:

“靶向药靶向药,我们其实可以将这个词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靶向,二则是药。”

“这和咱们的诛仙剑导弹有些类似,靶向就是激光制导和乘波体结构,药则是弹头和战斗部盛放的炸药。”

老郭和林宇点了点头,这个比喻倒是很明了。

接着徐云竖起了一根手指,左右微微晃了晃,说道:

“咱们先说比较容易的环节吧,也就是所需的‘炸药’。”

“根据我当初看到的那篇手稿记载,靶向药最合适的成分应该是单克隆抗体类或者小分子化合物类,主要通过一些复杂反应形成。”

“例如说以n-甲基吲哚和二氯嘧啶为起始物料,通过某种物质基化反应合成化合物,接着再进行下一步合成。”

“但这种合成对于我们目前来说依旧很难,毕竟成分推导不是一天两天甚至一年两年能够搞定的事儿。”

“不过....我当年在风灵月影宗的手札中曾经见过一个记载,说是数百年前曾经有人得过‘肺积’,并且‘几欲将亡’。”

“后来他意外得到了一门偏方,托人从陇右道带了一种木材熬煮汤药,每日煎服两剂,最终多活了一年有余。”

“所以我想如果咱们能够找到那种木材,将它作为一种前药进行参考研究,或许有机会能找出合适的靶向药配方了。”

“?!”

听到徐云这番话。

一旁的老郭顿时坐不住了,连忙问道:

“小韩,那种木材叫什么?”

徐云看了他一眼,给出了答案:

“红豆杉。”

红豆杉。

这是一种红豆杉属植物的通称,属于一种优良的观赏灌木,又称紫杉,也称赤柏松。

在徐云来的后世,它属于国家一级珍稀保护植物。

但鲜少有人了解的是。

红豆杉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它的观赏性,而在于药用价值。

一般来说。

大多数草本植物经过处理,基本上都可以产出次生代谢衍生物...也就是提取物。

比如说芦荟的提取物很适合做面膜,奶蓟草的提取物是护肝片的主要成分等等。

而红豆杉也是如此,不过它的提取物则是.....

紫杉醇。

没错。

紫杉醇。

这是一种从短叶红豆杉的树皮中分离出来的抗肿瘤活性成份,是治疗转移性卵巢癌和乳腺癌的最好药物之一。

同时它对肺癌、食道癌也有显著疗效,对肾炎及细小病毒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一般情况下。

大约13.6kg的树皮才能提取1g的紫杉醇,治疗一个卵巢癌症患者则需要3-12颗百年以上的红豆杉。

因此这种物质的价格变得很高也吸引大量人类去砍伐红豆杉,使得原本就不多的红豆杉更加的稀缺,濒临灭绝。

当然了。

紫杉醇在性质上属于化疗药物,并不算常规的靶向物质。

但是它的一些结构和特性——比如说疏水性基团、2‘-oh或7-oh的设计点位却和靶向药在一些方面极其类似。

实际上。

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主要区别在于化疗药物是非选择性的作用于活跃生长的细胞,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的细胞也有杀伤作用。

而靶向药物呢,则是选择性地作用于肿瘤细胞。

另外就是化疗药物应用时一般根据组织病理标本结果来决定,而靶向药物的应用需要根据组织病理标本基因监测的结果来决定。

某种意义..注意是某种意义上来说。

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二者之间的区别,其实就相当于是原子弹和中子弹。

原子弹和中子弹显然不能算是同一种武器,但二者在深层次的一些方面却有共同之处。

而一旦有了紫杉醇作为样品。

那么兔子们的任务就从没有任何参考的纯研发,变成把化疗药物转换成靶向药的方向了。

诚然。

这种做法的药效徐云说不准能多高,但至少要比研发一个新药容易。

例如他之前举的例子,那就是甲磺酸奥希替尼的合成路线:

以n-甲基吲哚和二氯嘧啶为起始物料,通过三氯化铝催化傅克烷基化反应合成一种中间品。

接着对甲苯磺酸、中间品在2-戊醇中加热回流得到中间品2。

再在微波反应器中与仲胺缩合得到中间品3,然后硝基还原得到中间品4。

再与3-氯丙酰氯缩合得到中间品5,最后脱氯化氢、成甲磺酸盐得到甲磺酸奥希替尼。

这个步骤之中有超过80%的物质目前的科技手段都还鼓捣不出来,更别说需要的什么微波反应器之流了。

因此徐云只能另辟蹊径,直接从结构上入手。

毕竟后世以紫杉醇为基底的靶向药论文可不少,比如一篇徐云印象很深的10.1186/s13578-023-01004-6,其中所需要的引物和成分大概有90%都是目前化学界已经研发出来的。

剩下的10%徐云则可以找机会引导出来,至少比整出80%现如今不存在的物质要简单且合理的多了。

当然了。

徐云之所以记得这一篇论文,原因之一主要是因为它的引物中有它莫芬,

也就是大家熟知的避孕药.....

不过这倒也正常。

毕竟它莫芬早期的用途就是阻碍雌激素作用的发挥,从而抑制乳腺癌的癌细胞的繁殖,很适合于乳腺癌的治疗和乳腺癌手术后的辅助治疗。

“陇右的红豆杉吗.....”

老郭闻言下意识看向了李觉,李觉很快点了点头:

“没问题,之前咱们不是和陇右那边的同志合作过一次吗,刚好可以请他们帮忙找找红豆杉。”

听到李觉所说的合作,徐云的嘴角便也忍不住冒出了一丝笑意。

李觉所指的是狙击u2时的那次钓鱼,也就是那位化名陈文良、身边都是兔子们演戏的敌特落网的事儿。

当时发生这事儿的地点就是在陇右金塔县,由于陈文良的身份属于一个很高密级的长线,所以221基地和当地的林政委可以直接进行联络。

如果真能发现红豆杉,直接请那边的同志送过来就行了。

接着老郭又望向了徐云,问道:

“小徐,除了紫杉醇呢?你说的靶向又要怎么解决?”

“靶向啊......”

徐云见状沉吟片刻,对老郭说道:

“郭工,您还记得当初讨论水稻杂交技术的时候,我曾经提供的一个想法吗?”

“想法?”

老郭微微一怔,诧异道:

“什么想法?”

徐云闻言拿起桌上的笔,写了个大r和小r,将它在面前抖了抖:

“当时我曾经提过一个筛选优质基因的想法,涉及到了花粉致死基因r的引入。”

“也就是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去测定每个碱基反应中存在的片段的大小。”

“接着通过单碱基分辨率分离出dna片段,将每个碱基一条标记的凝胶放置在x射线胶片上,便可以测出一些数据。”

“这属于dna测序的范畴,如果我们再优化一下,便可以实现....pcr技术。”

没错。

pcr技术。

早在当初交流杂交水稻的时候,徐云便已经埋下了这个伏笔——只是他当初没想着会用这玩儿意搞靶向药就是了,因为想要搞出pcr还缺一些东西。

但在兔子们和德英法达成了合作意向后,这个技术就存在了短期内现世的可能性。

这也算是无心插柳柳成荫吧.....

同时也正因如此。

徐云方才会敢抛出靶向药这个概念,要不他大可选择效率更低但更具可行性的化疗方案。

而另一边。

听到徐云所说的“花粉致死基因”几个字,老郭倒也很快想起了徐云所指的事儿。

当时袁国粮和侯光炯他们刚带着野生水稻抵达基地,在和袁国粮闲聊的时候,徐云便提到了在杂交水稻中引入花粉致死基因r的概念。

那时候侯光炯当场表示了技术上可能存在问题,结果徐云则当场给出了一个dna测序的方案。

事后刘有成还带着实验室成员们做过一次简易的试分析,出结果后刘有成对老郭只说了一句话:

“此事大有可为!”

想到这里。

老郭也算是理解了徐云的想法:

“小韩,你的意思是....用dna测序来寻找靶向药的靶位?”

徐云点了点头:

“没错。”

但在得到他的肯定后,老郭的眉头却依旧没有松开,反倒拧的更紧了:

“似乎有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小徐,我们既然要寻找靶点,肯定要对细胞进行观察对比吧?”

“普通人的细胞尚且好说,可肿瘤细胞.....”

说到这里。

老郭忍不住看了眼一旁的杨开渠。

生物实验需要对照组,这是他一个物理学家都了解的事儿。

但普通的人体细胞尚且好说,基地里一万多人都可以随便采集。

甚至如果有需要,他老郭愿意做第一只小白鼠。

可问题是癌症细胞就比较困难了,因为基地里头只有杨开渠一位肺癌患者。

无论是抽血还是手术采集,对于他的危害都很大,以杨开渠目前的状况根本负担不了这种程序。

首都那边倒是可能有不少癌症患者,但用他人癌细胞来做观察的做法显然不太合适,杨开渠的品行也不可能接受这个方案。

然而就在老郭眉头紧皱之际。

他的身边却响起了徐云的声音:

“额......郭工,您恐怕是想错了,咱们的目标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

“毕竟咱们要验证的是检测细胞的能力,也就是比对两种已知点位不同的细胞,然后找出点位在生物学上表现的异常就行了。”

“举个例子,我们肉眼能看出钢笔比圆珠笔要粗,实验要做的则是能通过测量结果在数据上确定这件事——也就是要有能测出来钢笔是1厘米,圆珠笔是0.5的能力。”

“不过这种对比细胞可不一定要采集自人体,只要已知存在明显差异的东西就行了.....”

老郭闻言微微愣了几秒钟,但很快就意识到了徐云说的是什么:

“小韩,你指的是.....”

徐云用力点了点头,肯定了他的猜测:

“没错,正是本土驴。”

............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