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8章 向大海要金子(2 / 2)

落难情缘 洪门十一少 6205 字 6个月前

因战事波及,兵燹蹂躏,村落变成一片焦土,城镇化为残垣断壁,人们纷纷外逃,土地荒芜,十室九空。

东部沿海远离战场,相对安全,所以,这里集聚了大量躲避战乱的人们。

人多地少,粮食严重匮乏,吃饭成了大问题,每天都有饥民活活饿死……

出家人本来应该一心修行,打坐念佛不问世事,但布袋和尚却悲天悯人,为饥民的出路而心急火燎。

近几年,岳林庄的收成几乎没有上交过岳林寺,全都接济了难民,他也多次外出化缘,以解流民的燃眉之急。但是,这些办法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若想使这些逃难的人们真正安顿下来,唯有土地;若想生长出更多的粮食,唯有土地!

可是,到哪里去寻找大片的土地?

岳林庄外通向小海湾的岸边,有一座蜿蜒起伏的大山。它莽莽苍苍,雄浑生动,好像一条奔向大海的苍龙,正在仰天长啸。

因此,当地人都叫它“啸天龙山”。

布袋和尚爬上啸天龙山之巅,久久伫立在峰顶,向前方凝望着。

山势逶迤,海岸蜿蜒,山脚下的浅浅海湾,大潮退后的滩涂,裸露着烂泥、草墩。几小块零星的田地,可怜巴巴的萎缩在岸边,田埂被潮水冲得扭扭歪歪,七零八落,一副十年九荒的惨败模样。

他再举目远望,辽阔大海浩浩荡荡,波涛滚滚,水天一色,无边无际:

海到天边天是岸,山登绝顶人为峰。

布袋和尚人在绝顶,眼望天边,心中的豪情油然而生!他决心开展一场更为轰轰烈烈的围海造田运动,向荒芜的滩涂要土地,向东海龙王借粮食。

因为有前期修筑海堤的成功先例,所以,附近十多个村落的人们,以及大批难民都很佩服布袋和尚。

他的禅杖所指,人们立刻浩浩荡荡奔向了治海防潮、围滩造田的筑堤工地。

三年辛苦不寻常。

人们在布袋和尚的指挥下,咬紧牙交,苦干三年,终于在啸天龙山脚下造出了两千五百亩稻田。

这片大田的海堤虽然打了木桩,砌了石坡,却还不如那道沙堤坚固,最终被海水湮灭了,据说有其因缘。

当初,大堤修筑完毕,土地开垦、平整之后,经过丈量,共得水田两千五百余亩。

当地人看着平展展、旱涝无忧的土地,不由自主地起了贪心,他们私下里夸大了原来那些零零散散、十年九灾的土地的数量,总共扣下了五百亩自己经营,没有租给参与修堤造田的难民耕种。

因此,各种历史文献对这项工程的记载都是“得田两千余亩”。

布袋和尚慧眼通三世,如何不明白当地人的小把戏?

他之所以一笑了之,一则,是因为当地人贡献出了属于自己的滩涂,修塘筑堤出力至微,理应多得一些好处;

二来,成住坏空是每一件事物的根本规律,都是因缘和合,自然会随缘而变。因此,五百年之后,潮水冲毁了海堤,海水灌人,所有的稻田变成了一片汪洋……

五百亩,五百年,绝对不仅仅是巧合。

那些难民,大都是城里的居民,不会种庄稼。插秧时,他们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脚丫子在田里乱踩一气,真正是“手忙脚乱”。

他们插过的苗田,这里过稀,那里太密,这一株深,那一棵浅,东倒西歪,杂乱无章。

更要命的是,由于他们的脚下移动没有规律,胡乱挪动,将水平耙平的地面踩得坑坑洼洼,高低不平。

这样一来,插到脚印里的秧苗没了头顶,栽到泥巴坨子上的水稻露着根,低处的必将被淹死,高岗上的会被晒干。

如此种下的水稻,收成必将大打折扣!

布袋和尚下到水田之中,向人们传授着插秧要领。

他向后移动腿脚时,不是高高抬起,再重重落下,而是脚丫子在泥里直接向后移动,这样就不会在平平的地面留下深深的脚印。

他每一列插六株秧苗,身体左边两株,右边两株,双脚之间两株。这样插出来的秧苗,株距适当,横平竖直,左右成列,前后成行,无论如何看,都平平整整,齐刷刷,如同网格一样。这样的稻田,通风最好,充分利用了光照,也就是最合理地实现了密植。

布袋和尚一边插秧示范,一边吟唱着根据自己的悟道偈子改编的《插秧歌》: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稻,退后原来是向前。

后来,连当地的人们也纷纷效仿布袋和尚的“六株”插秧法,种出来的稻田格外好看不说,而且秋后的产量也大大提高了。

那时候,农户都不重视田间管理,等到秧苗成活之后,并不及时耘田,田地之中,稻秧与杂草丛生,水稻与稗子比高。这些稗子与杂草既影响水稻的采光,又与之争肥,因此普遍收成很低。

布袋和尚是一个开了悟的人,心灵已经完全与自然规律相契合了,所以他深知,农田里的杂草,如同禅者心中的杂念,杂念纷飞,智慧不现;杂草丛生,水稻难长。

他来到田间,用禅杖在稻株之间点点戳戳,将那些杂草连根去除。

如此一来,草死了,地松了,水稻扎根容易了,生长得更加旺盛。

他又咿咿呀呀地唱起歌来:

三分耕种七分管,从种到收多耘田。

杂草入泥变肥料,秋后满仓笑开颜。

这些年来,布袋和尚的种种举措从来就没有出过错误,所以三里五乡的人们也就习惯了听从他的劝告。

于是乎,人们如同布袋和尚手拿一根禅杖耘田,也不“比猫画虎”,专门用木棍来戳稻田中的杂草。

可是,他们拙手笨脚,没有准头,杂草去除的不多,伤害的稻秧不少,真是弄巧成拙,画猫画虎反类鼠。

为何同样一根木棍,到了布袋和尚掌中,灵巧得如同手指,而自己拿着却如此不听话?

他们专门来到岳林庄,向布袋和尚请教。

布袋和尚听了之后,差点没把自己的大肚皮笑破。

他用禅杖一个个敲打着他们的脑袋瓜子,数落说:“你们长的这个东西都是榆木疙瘩呀?看到我用禅杖,你们就非得使木棍吗?我和尚没家没业没儿女,你们为什么一个个老婆孩子一大窝?”

“嘿嘿….”村民们被他数落得不好意思了。

布袋和尚说:“你们别光嘿嘿,不动脑子。你们要记住,什么事情都不能生搬硬套,比葫芦画瓢。就说耘田这件事吧,我那一天因为手上有个伤口,不能沾水,不得已才以禅杖代手的。真正的耘田,应该是躬腰用手,将杂草连根拔起,然后塞进稻秧将稻子株株摸到;土地暄松,根深苗壮。”

一个青年农民不解地插话说:“可是,你用禅杖耘田,不用弯腰,既省力,又快捷。而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呢?”

布袋和尚说:“老话说,熟能生巧。贫僧我整日禅杖不离手,自然运用自如,如同手臂延伸。你们初次用木棍耘田,当然不听使唤啦!”

原来如此!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