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5章 赞有状元才(2)(2 / 2)

落难情缘 洪门十一少 5110 字 1个月前

“喲,这太难了。”在座的学生听后,各自绕头播脑,你望着我。

望着你,都答不出话来。

顾掌教特意走到小祝得财身旁,说:“你这个聪明仔,能答得出。”

顾掌教这副对联出得实在太巧妙了,要求也是极度严苛。似乎在表扬小祝得财,其实是当众给他施加压力。

小祝得财两眼定定地望着黑板上的上联,此时不是咬耳,而是咬着嘴唇了,心中的潮水在不停地翻滚着。那双眼睛望着窗外,近处有农夫扶着犁把在水田或把着水田。更远地方的几块田地里,有大水牛着圆圆的大田辘在辘田,以此来将犁起来的田地压平。田辘转动时滚轴压,发出了“吱吱”的声音,春风吹来,犹可听到。

小祝得财眼球一转,灵犀所至,一直紧绷着的脸庞松弛开来,“有了,有了。”

顾掌教半信半疑地看着他:“祝得财,你想到了什么?”

拍着脑袋小祝得财尚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了指窗外,反问道:“老师,看到了什么?”

顾掌教循着他的所指望去,见外面田野上有不少村民在自己的田里忙碌着,平和地:“近处有人在犁田,有人在耙田。远处有人在:“我应答的下联就是关于田的。”

小得财提高了声音:“田辘辘田辘辘声。”

顾掌教听后,琢磨着说:“祝得财,你上讲台把你说的下联写到黑板上来。“

“好的。"小祝得财应声后,离开座位,走上讲台,拿起粉笔,随着粉笔的屑末纷纷飘落,小祝得财将所答的下联写在那条副联的下面。

众学生放眼望去,黑板上,上下联整齐相对,形成了一副完整对联。

顾掌教:“祝得财,你当众解释一下你应对的下联吧。”

先生且听:“小得财手指着刚写好的下联,不慌不忙地作解:第一个字,指那个圆圆的田辘,是一个名词,第二个“辘”字,是辘田的动作,所以是一个动词,后面那两个“辘”字,是名词。下联第一个字和第四个字都是“田”字。老师,您要求的楹联一定要反映农活的,现在我的回答是不是各样都符合您的条件了呢?”

小得财这对联应答得可谓是十分精准,顾掌教觉得这个学生的天赋非同凡响,定睛思索了一会,说:“这副对联,上下联各有七个字,短了,当然容易应答。我出一副长一些的,大家认为怎么样?”

学生们都是喜欢热闹的,所以不约而同地叫道:“好的。”

顾掌教故意向着小得财问道:“你认为呢?”

小得财:“先生出题,学生回答,这是课堂上的分内事。我们正好有机会听先生教诲哩。”

“好的,你们留心点。”顾掌教言毕,将他出的联子用粉笔在黑板上写了出来,然后摇头晃脑、指着黑板上的字,一字一音地吟诵出来,“牛头煲,煲牛头,牛头煲裂牛头煲。”随后,顾掌教便解释这个联子里独到的地方和应答的基本要求。

牛头煲是一个煲汤用的炊具,用它来煲牛头,这是农村家庭常有的事。这下联,前后用了四个“煲”字,同字同音却是不同的词性:前面那个与后面那个“煲”字是名词,里面第二与第三个“煲”是动词。如此深奥的下联,别说是叫这些乳臭未干的小学生当场应答,即使叫县里的秀才,绞尽脑汁当场作答也未必能够有好的答案。

听到顾掌教的解释与要求后,学生们面面相觑,一个个摇着脑袋,表示无奈。

顾掌教用手轻轻地敲着小祝得财的课桌,问道:“祝得财,如果你答对了,我就给你特别奖励,免收你下学期的学费。

免我下学期的学费?有这么大的青蛙随街跳?”小祝得财一脸认真地,“先生,你讲这话算不算数?”

顾掌教的脸色严肃:“我一向是牙齿当金使。现在当着这么多学生的面,我怎会食言呢?”

为了筹措这个学期的学费,祝得财知道阿爹与母亲东凑西借,好不容易才凑够钱让自己进这学堂来。现在听到如果答对了那对联可以免去自己下学期的学费,他当然是喜形于色,拍了拍手掌,连声叫道:“这太好了,太好了。”

顾掌教的脸色马上变得冷若冰霜:“须知道,有奖就必然会有罚。如果你答不出来,或者答错了,就要处罚。”顾掌教拿起教桌上摆着的那藤条晃了晃,脸色阴沉地说:“如果答得不好,就要用这鸡毛扫在你的手心连打三下。”

别看那鸡毛扫小,但打到手心火辣火辣的,令人痛彻心脾。面对着这条件,小祝得财却胸有成竹,朗声回答:“行、行、行!如果我答得不好,学生我愿意在同学们面前当场受罚。”

同学们嘴巴不说,但心里暗地替小祝得财捏了一把汗。

顾掌教:“你应答的是什么内容?”

小祝得财指着顾掌教手上拿着的那个鸡毛扫,说:“它。”

“鸡毛扫?”顾掌教吟了一会,对小祝得财说,“你将应答的联子,写到里板上去。”

“好的,”小祝得财离开座位,走上讲台,拿起粉笔,龙飞凤舞地在顾掌教的联子上面写了一行字,然后朗声地读着:“鸡毛扫,扫鸡毛,鸡毛扫烂鸡毛扫。”

顾掌教对着黑板的那行字,一边读一边琢磨:“鸡毛扫,扫鸡毛,鸡毛扫烂鸡毛扫。”

鸡毛扫是一件日常生活用具,常人用它来打扫卫生,顾掌教用它来教训学生。这联里前后共用了四个“扫”字,同字同音却是不同义的词性:第一个与最后一个“扫”字是名词,中间第二与第三个“扫”是动词。小得财回答的这个上联跟顾掌教所出的联子,无论在文句、词性,还是平仄的用法上,应对得可谓是天衣无缝。

顾掌教反复吟诵了小祝得财所应答的对子,细心品味一番后,内心在惊叹:“想不到祝得财这么小的年纪,竟然能够将对联答得如此对仗工整!”

顾掌教用手轻抚着小祝得财的脑袋,大声地赞扬道:“祝得财,你答得大绝了,你直是个状元才也!今天这些对联,以后可以成为教科书的一个典例矣!”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