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章 毫无悬念(1 / 2)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8444 字 11个月前

对面的明军仿佛作秀一般的表演,完全没有被这名副千户放在眼里。

他之所以有这般反应,是有他的底气的。

楚行做的是造反的买卖,肯定是要百般的谨慎和小心,能用的套路和操作,肯定都用上。

就拿眼前这支大嵩卫来说。

他们的情报信息,即便是这支预备队的副千户也能背的滚瓜烂熟。

他们具体有多少兵员,多少老兵,多少新兵,什么武器配置,有什么战绩,主要军事主官是谁,救民军都门清。

所以预备队的这个副千户只是瞄了一眼,就知道,对面虽然浩浩荡荡的,看起来声势慑人,足足五千多人。

但是实际上,能够拿得出手的正规军,连一千都不到。

这帮孙子,最光辉的战绩,就是欺负下海捕鱼的愚民,抢人家的鱼和螃蟹吃,实在是将大明官兵的颜面都丢尽了。

剩下的四千人,都是些匪寇,被收编了而已。

不要信什么,明朝安定之类的鬼话,即便是山东当地,那也是匪徒遍地走,山贼多如狗。

这帮人,平日里也就欺负欺负老百姓,真的跟正规部队交手,那是连杂鱼都算不上。

也就是救民军太穷了,又讲究一定程度的精兵战术,不然楚行将手底下的乡勇、治安军、守御部队一股脑全都召集起来,绝对比官兵的兵马多。

双方交锋多了,明军那三板斧,到底是啥水准,大家也就清楚了。

在很多救民军的军官看来,朝廷的战斗力分若干个层次,但即便是最高层次的士兵,也不是救民军的对手。

同等兵力下,救民军完全碾压朝廷的兵马,甚至明军的兵力,是他们的两倍三倍,也可以打一打。

当然了,目前楚行并未与大明真正一流的部队交锋,比如实打实的关宁铁骑,陕西精锐,这些目前只是传闻。

但是侯世禄的宣府精锐,孔有德一派的皮岛老卒,他们都是动过手了,虽然比较强,但是救民军只要准备妥当,完全可以打。

其次,则是朝廷大员拿着朝廷的库银,亦或是搜刮来的银子,训练出来的募兵。

这些募兵是花费了大量的金银财物和粮饷训练出来的,有一定的战斗力,在战场上也有悍不畏死的情绪,算是一股比较能够抗压的战斗力。

这些人虽然不是最能打的,但是却是朝廷军队的中流砥柱,武之文也好,孙元化也罢,都是将他们当宝贝一样供着。

至于当初大明开国,当做中流砥柱一样使用的卫所兵,已经彻底沦为了三流军队,可以用不堪一击。

再者,便是朝廷募集的青壮,那纯粹的是土鸡瓦狗,没有啥价值的存在。

这些人存在在战场上,他们不事军队崩溃,就已经是万幸了,千万不要妄想着他们能够立下什么功勋。

不存在的。

所以眼前这五千多明军,在眼前这个副千户眼中,实际就只有一千来人,至于那四千青壮,

只算负数。

这么算下来,自己有五百人,对面可是一千以下了,他自然觉得优势在他这一边。

所以,即便是现在,朝廷的兵马,已经开始对他们抽弓搭箭射击了。

自己这一方,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伤亡,这位副千户依然信心十足。

因为在他看来,眼下的伤亡是完全可以在接受范围内的。

明军的弓箭手实在是少的可怜。

明军跟救民军不一样,救民军分发了武器,是需要在训练之余,定期自己保养的,如果保养不好,被长官发现,或者督导队发现,轻则军棍,重则掉头的。

所以,救民军的弓箭手,一旦发现自己的弓箭有问题,肯定会及时上报给自己的长官。

保证自己和自己的弓箭随时处于极佳的战斗状态。

而朝廷的弓箭手则是处于另外一种状态,他们压根就没有保养武器这个概念,而且大嵩卫的条件极其辛苦,士兵的营养非常差,有一些弓箭手到了战场之上发现,平时欺负欺负老百姓没问题的弓箭,如今在真正的作战距离上来讲,他们压根就射不到相对应的距离。

这就导致了,对面虽然有五千人,弓箭手也有将近上百名,但是却完全被人家救民军给碾压了。

救民军之中也有明军俘虏,但是救民军不搞卫所那一套,士兵敞开了肚皮吃。从大王到低级军官,都有营养这个概念,想尽一切办法,让士兵补充道油水。

这就直接导致了,双方虽然都是用弓箭,但是救民军直接压了对面一头。

和弓箭手有类似情况的还有骑兵,救民军的骑兵也是大多明军俘虏出身,只不过后来他们深深的感到了大乾王国的不同之处,享受到了救民军的福利。

所以才会毫不犹豫的抛弃了伪明,从而投身到大乾王国这个大家庭来。

并为推翻伪明这项伟大的事业贡献属于自己的微薄之力。

嗯,他们自然是不会说,当初如果他们不选择投诚的话,救民军会直接一刀砍了他们,而一旦投贼之后也就没有了任何退路。

至今尚未听说过有谁投降了明军后,还能活着的!

对于大明王朝,有一说一,人家还是十分有骨气的。

想当初皇帝让人家俘虏了,人家就直接换个皇帝,接着干。

国家让人家包围了,虽然皇帝也怂过,想过逃跑,但是最后用一根绳子解决了一生。

这说明什么,说明人家硬气,人家有骨气。

所以有骨气的王朝,对待反贼也是很干脆的。即便是临时招降了你,回头也会毫不留情的杀掉。

大明就是一种用一种非常干脆的态度告诉世人,我爱杀俘虏,我爱杀投诚的反贼。

这一点从常遇春开始,大杀特杀。

到后来的胡宗宪杀汪直。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