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5章 赵进上书(1 / 2)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6519 字 9个月前

这年头可没有什么强行征收的说法,哪怕是各种手段用上,你最后也得用市价购买土地,因为其实很多土地的主体,并不是普通人,而是士绅们,人家不跟你玩价格暴涨就算不错了。

然后官府搞各种配套之类的,准备开发升值然后高价卖地了,但是房地产商一看,升值了啊,赶紧囤地去,你猜这些房地产商是会去官府手里买地还是会去私人手里买地呢?

当价格过高的时候,你猜地产商会不会抛售,以回笼资金呢?

当土地资源不再作为一种垄断资源的时候,土地财政这玩意根本就玩不下去,上海那边官府购入了那么多的土地,几乎把商贸区、第一、第二工业区以及北岸开发区的土地都是购入,但是周边的依旧是私人的土地,这地价多少,官府并没有决定权,而是随行就市。

最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地方官府根本就没有权力直接出售这些土地……

甭管这些土地是官府原有的,还是后来征地购入的,这都是属于官地,而大乾成立以来,从来都没有直接出售这些官地的例子。

国家的土地,目前只有三种途径分发出去,分别是以租代购、军功分田、屯垦令等方式直接分发!

即便是上海,也只能是用一次性付款租出五十年、乃至一百年这样的方式来实现财政回笼,就这,还被督察院给盯上了。

这而且种长期租,虽然可以租用百年,但是毕竟是没有永久产权,大部分人还是会心存顾虑的,同样的钱,他们宁愿购买私人的,有永远产权的土地。

这其实也是上海特设县衙门,不直接卖地,甚至也不卖房,只长期出租土地和房屋,成为了超级大房东的缘故。

大乾的土地私有制,基本上就可以确定了,地方很难玩得转土地财政,因此他们对于搞建筑小区之类,推高辖区的地价,房价也没啥兴趣,反而会打压,因为过高的房价地价,会影响招商引资。

他们只对能够提高税收、就业的行业感兴趣,所以相对普通行业而言,他们更喜欢各种工厂。

他们官员个人对工厂,自然是没啥特殊感觉的,但是奈何现在考评的时候,虽然说吏部会从多方面综合考量,但是很多时候,大家干的事都差不多,不够突出,因此留给地方官员做政绩的方式就不太多了。

而发展农业,工商业就成为了重中之重。

其中因为农业的发展比较固定,发展的不够好肯定不行,但是发展的好了也不够突出,这剩下的工业就成为了众多地方官员们重点厮杀的战场了,因为这个做好了容易出成绩,而且比起来也比较直观。

由此,工业产值成为了对地方官员政绩的重要考评依据,有多少工业产值,提供了多少就业岗位,征收了多少税,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地方官员的政绩。

毕竟这也和楚行个人的喜好有关系的,这年头能不能升官,表面上看政绩,看吏部,但是说根到底还是看楚行。

而楚行喜欢看到工业发展!

所以官员们也就使劲的发展工业了。

楚行喜欢工业,三天两头说什么工业强国之类的话,下头的人自然也就看重工业,把工业的发展列为重点。

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而言,其实也是一种上有所好下有所投。

如果楚行对工业没有啥好感,地方官员自然也就不会去折腾什么工厂了。

当辖区里的有多少工厂,有多少工商业的产值成为衡量地方一把手官员政绩的时候,也就不奇怪,华亭县的官员们,为什么不甘心把开发区变成一个生活小区,而是费尽心思都想要把开发区变成真正的工业区,再不济也要变成商业区了。

因为,这三者所带来的政绩是截然不同的。

赵进理解他们的想法,也很清楚他们为什么会这么想。

因为他自己也是这么想的,任职上海县令的时候,他为什么要搞北岸开发区,还不是为了发展工业,博取政绩。

如今他掌管整个松江府,也是想要让整个松江府的工商业再上一个台阶,和前任们都一股脑的把目光放到上海不同,他准备另辟跷径。

如今的上海,已经是太过拥挤了,根据不完全的统计,上海的五大城区里,户部和巡警部联合统计的居民人数就已经是突破了五十万人之巨。

而且之所以说不完全统计,那是因为对于这么一个庞大,而且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城市而言,想要全部统计是不可能的事,他们统计的都还只是常住人口,至于临时流动人口,鬼知道有多少!

如今的上海有多少人,连上海特设县的前任县令,现任松江府知府赵进都不知道,其他外人就更不可能知道了。

这人一多,城区面积就不够用了。

因为上海的相当多一部分城区的面积,其实都是被作为工业区了,工业区里的众多工厂占据了大量的面积。

此外,如今人们生活居住所需要的面积,也是非常庞大的。

后世可以随便修几十层高的住宅楼,但是在如今的上海,哪怕是两层小楼也是不多见,往往只有一些比较好的独栋小楼或者办公用的建筑,才采用水泥钢筋,或者干脆是木料等材料,修建起来两层或者三层的楼房。

但是绝大部分,普通人所居住的房子,都是平房!

顶多顶多,就是廉价的木制双层小楼房。

这楼房的高度低了,单位面积里可以容纳的居住人数自然也就少了。

当工厂占用了大片的地皮,同时居民楼普遍都是平房的情况下,其实如今上海城区的居住环境已经是非常的恶劣。

尤其是那些普通工人居住的地方,往往是一家四五口人挤在三四十平方的小隔间里生活,这些小隔间往往也是密密麻麻的,那些房东们为了赚取更多的租金,根本不会管火灾等危险,都是恨不得把每一寸的土地都利用上。

如此也是造成了,居住人口越多的地方,居住环境其实也就更加的恶劣。

比如居住在第二工业区西北部的宋丸子,她一个单身女子,住的却是数十平方米的公寓,而且整个小区环境优美,还有加倒刺铁丝网的高墙围起来,又有武装护卫把守,别说小偷小摸了,人数少点,火力差一点的武装分子一时半会的都攻不下来。

丛圆内有工人定期整理花园,清理卫生,居住环境可是相当不错,在上海里,也算得上是上等的居住水平了,然而,丛圆如此庞大的面积,期内不过数十栋小楼,居住人口不过千人。

但是距离丛圆不过数百米,面积只有一半的一片专门面向普通工人建筑的住宅区,却是居住了超过五千人,住宅区里被指望能够看见什么草坪绿地里。

而这样的住宅区,在各大工业区的间隙地带里,到处都是。

这也不是说上海没有其他土地了,实际上离开城区远一些,还有大量的土地呢,但是这些人却是需要在五大区里工作的,这上下班也是需要时间的,如果住的太远一些,那么就非常不方便了。

这华亭开发区,距离第二工业区不过几公里,虽然地处华亭,但依旧吸引了不少人来这里生活居住的也是因为这个缘故。

按照赵进的看法,想要继续提高松江府整体的工商业,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扩大上海的城区面积,但是想要扩大的话,也不能远离黄浦江。

因为黄浦江就是一条大动脉,承担着上海对外交通的重任,如果远离黄浦江深入内陆的话,运输成本就会大幅度上涨,这对于众多企业而言,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负担。

所以赵进初步定下的施政目标,依旧会是沿着黄浦江进行开发,同时受限于黄浦江东岸地区的交通问题,所以他初步定下的目标依旧是黄浦江西案。

其设想是和当初开发第二工业区以及北岸工业区一样的,只是如今上海的沿着黄浦江的西岸地区基本被开发完毕了,那么接下来就自然需要向嘉定、华亭两县扩展了。

但是,因为行政区域的划分,上海方便却是和上述两个县产生了极大的矛盾。

从上海特设县的角度来看,他们是不愿意在临县投入大量的资源,帮助临县发展的,他们宁愿开发内陆地区,通过修建高等级的公路来解决交通难题,也不愿意帮助临县发展黄浦江的沿岸地区。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