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3章 分封(1 / 2)

明末大寨主 渤海郡公 6336 字 8个月前

因为楚行突然把在四个王子带到新春国宴上来,这就几乎是直接告诉群臣:“本王准备立储了!”

在立储问题上,大王一直都是力排众议,容不得任何臣子发表任何的意见,任何针对立储问题上过折子的大臣们,无一例外,全都是被赶出了朝堂,重者罢官,轻者贬官。

大王在立储问题上的强硬,就连老夫人都是无法改变。

冯老夫人早年还说过几次立储的事,但是每一次楚行都是以言辞拒绝讨论相关的问题。

后来老夫人也是知道,立储问题是大王的原则性问题,根本不是能够讨论的那种,所以干脆也就不说了。

一向是言听计从的老夫人说话都不管用,其他的妃子们,包括楚王后在内那是更加不会轻易开口了,唯一一个作死的是王五子的母妃,早年仗着楚行宠爱她,在楚行面前撒娇说,说什么她的儿子是当储君的最佳人选,楚行当场就是发飙了,随后因‘妄议国本’被剥夺妃号,降为嫔。

随后王五子也是被送到老夫人身边,由老夫人抚养长大。

有这么个例子在,众多的后宫妃子们这么多年过去了,愣是没敢在楚行面前提过任何一句立储的问题,包括楚王后在内。

大家都是知道立储这事不能讨论,但是并不代表着他们不关注立储的问题,相反,随着诸位王子的逐渐长大,不管是后宫的嫔妃还是朝臣,对于立储问题也是越来越关注。

但是奈何,楚行从来都没有就立储问题透露过任何的口风,以至于现在朝臣们连楚行是打算立贤还是立长都不知道。

而今天,楚行把四位王子待在身边,这无疑是释放出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政治信号,那就是大王把立储问题压下来十多年后,终于是主动把这个问题摆上了台面。

这种表态,不用任何言语,只需要看今天就知道了。

毕竟大家都是聪明人,稍微一想,就能够想得到楚行此举的意义在和,无疑就是让这四个王子提前和臣子们见见面,顺便告诉众位臣子,本王打算立储了,而且储君极有可能就是从这四个王子里挑选。

同样的,此事正在各自的席位上,接受着数以百计的臣民注视目光的四位王子,这个时候也是知道,今天这个场合对于自己而言极为重要,所以一个个虽然年纪不大,但是却都是极力保持着王子的仪态。

一举一动,都是力争让任何人挑不出毛病来。

因为这是他们的机会,这一辈子里可能最为重要的机会,必须表现完美!

实际上,他们也是在今天早上,才是临时得到通知,楚行让他们陪同出席新春国宴,这也就意味着,他们并没有多少时间来提前进行准备,参加国宴之前,他们的那几个小时时间,都是用来平复心情了。

而且因为他们这些年纪比较大的王子,都是单独居住在独立一片的单独宫殿里,紧急时刻也是不看找他们的母妃商量什么,只能是一边平复心情,一边匆忙准备了。

不过,好歹都是王室子孙,自从懂事的时候,就被无数人教导着,要做好,做的更好,这样才有机会成为一国储君。

王子所接受的教育,也是和普通人截然不同的,他们除了寻常的文化课程外,更多的还是各种储君的教育,这些储君教育,更多的是教导他们该如何成为一个上位者,一个统治者。

以皇长子为例子,他今年十五岁,目前正在王室学校就读,为了王子皇女的教育,楚行早年特地成立了王室小学,前些年又是成立了中学部,并改称王室学校,这所王室学校,分为男校和女校两部分,将会为王子皇女以及选拔而来的贵族、官员子弟、平民优秀子弟提供完整的六年小学教育以及三年中学教育,三年预科教育。

在王室学校里,他接受文化教育以及礼仪、体育等普通学科,此外,楚行还特地在宫内成立了王子教育所,选拔各类资深的各类教师,教授各类特殊课程,包括心理学、行政管理学、国防经济学等各种乱七八糟的课程。

有时候楚行也会亲自跑过去给他们上个小灶,教导他们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上位者。

王子,不管以后他们能不能成为储君乃至真正的一国之君,但是自从出生后,他们注定就不可能有一个平凡的人生,最次也是一个亲王,妥妥的上位者。

因为楚行虽然现在并未有登基的意思,但是称帝是早晚的事情,到时候子嗣最少也是王爷。

自幼接受这些特殊教育的王子,虽然是第一次参加新春国宴,但是表现却是都完美的让人无可挑剔,待人待物以及自身的礼仪方面,甚至在接受臣子们问候时,脸上的微笑那都是教科书式的标准微笑。

楚行看着自己下方的这四个王子,心中也是微微点头!

他们生在了王室,虽然不可能享受到什么正常人的童年,少年时代,但是正所谓有得有失,他们失去了这些正常人该有的快乐,却也是得到了其他人无法得到的尊贵地位。

按照楚行的既定计划,今年就该是给两个年纪比较大的王子封公了,过了今天的大年三十,明天开始他们就是算得上是十六岁了,是时候封公了。

今天,算是让他们在封公爵之前,带他们来见识见识世面,同时让臣子们知道,大乾即将新出现的两个公爵是什么样的人。

而既然有王子封公爵了,那么这立储一事也应该提升日程了,楚行总不能把这事一直拖下去,这种事在王子们还小的时候拖着还没事,但是如今王子们逐渐长大了,是时候定下来了,免的王子夺位,造成政局动荡。

新春国宴结束后,正式迎来乾元六年!

正月初一,楚行正式昭告天下,王长子和次子都奉公爵。

楚行尚未登基称帝,那么两个王子满十六岁封国公,这就是必须的政策。

朝臣们对此并没有太大的反响,此时他们更加关注的是,楚行会不会在这个时候直接立储。

而楚行在半个月后,也就是正月十五九正式给了群臣们答案!

楚行正式昭告天下,立嫡长子为世子!

在立贤和立嫡犹豫了十多年后,最终楚行还是选择了立嫡!

但是,随后两位国公的就藩问题上,楚行再一次做出了让所有人预料之外的选择!

在立储问题上,楚行其实在也是犹豫了很久,最主要的还是考虑到继承人是否合格以及所带来的朝政影响问题,乃至后续更加重要的动乱问题。

毕竟站在楚行自身的角度来说,其实立贤是最理想化的选择,因为楚行自行选择一个合格的储君继承位置,这对后续的大乾统治将会带来极大的好处,而楚行自己也有足够的威望和手段,让这个储君坐稳位置,不管这个储君是不是嫡长子。

但是楚行却是担心,自己开了立贤的头后,后代们也是有样学样,但是贤与否,这却是一个无法准确衡量的问题,诸多王子里,你认为他贤,但是其他人却不是这么认为啊,如此也就有可能引发夺嫡之争,轻者朝局动荡,重者引发内战。

而立嫡的话就没这么问题了,大家不用争,出生就是定下了大家的继承顺序,从一开始就断绝其他王子们的夺位的念头。

不过立嫡的话,也有可能弄出一个废物当国君的悲剧。

这两种方式是各有利弊,但是楚行综合考虑之下,还决定立嫡!

因为楚行相信,储君合格与否,他后天所受到的教育才是决定性的,而教育是可以进行优化的,楚行相信通过完善的教育,哪怕嫡长子李暠本身的天赋平平,但是也能够培养为一名合格的皇帝。

所以到了最后,楚行选择了立嫡,并通过后天培养的方式来增加储君的能力,而不是让王子们进行各自的竞争,然后选拔优胜者为储君,尽可能的避免政局动荡。

至少在未来的一二十年内,楚行需要确保国内不会因为立储问题而爆发各种动荡。

既然选择了立嫡,那么对其他王子的处理也要提上日程了。

尤其是年纪比较大的两位王子,按照传统中原王朝的规矩,封公爵是必须的,同时也需要就藩。

前明时代,早期的王子都是实封,在边疆地区就藩,然后成为手握实权的藩王,后来就有了燕王朱棣的叛乱的夺位,后期明王朝就是开始把王子当猪养了,就藩后只给荣华富贵,但是不给实权。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